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淺談低年級聽障兒童在生活中積累辭彙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淺談低年級聽障兒童在生活中積累辭彙

懷靜蓉

江蘇省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

摘要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又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辭彙是構成語言的一部分,掌握好一定量的辭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聽障學生學習語文比較困難,追根溯源,還是由於聽力障礙,辭彙量貧乏,對於很多事物只能意會,而無法言表,陶行知說:“‘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語文還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在日常交流中或是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涉及到對語言的理解,因此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在特殊教育學校低年級段,學生要積累一定量的辭彙,而豐富學生的辭彙量就需要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在他們的生活中把辭彙的城堡建立起來,夯實語文大樓的基石。

關鍵字:辭彙 聽力障礙 生活教育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又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而辭彙是語言構成的一部分,掌握好一定量的辭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聽障學生學習語文比較困難的原因,追根溯源,是由於聽力障礙,辭彙量貧乏,對於很多事物只是知道它們的作用,或者只是認識一些常見的物品卻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表達,這就需要他們首先豐富辭彙量。陶行知說:“‘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豐富學生辭彙量就要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在他們的生活中把辭彙的城堡建立起來,夯實語文大樓的基石。

 

一、家庭——辭彙積累的搖籃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庭訪問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經常性聯繫,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子女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給家長進行有效的家庭輔導方法的指導,給家長提供相關的教育資訊,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懂得一些適合指導聽障兒童語言發展的方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誤入歧途,及時給予引導;針對家長在面對聽障孩子時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給與疏導,全力為聽障兒童營造一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環境。聽障兒童在家庭裏生活的時間最長,家庭成員對聽障兒童的語言形成和辭彙積累起著重大的影響。

(一)源於生活的辭彙。家庭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聽障兒童習得語言的最佳環境,因此,家庭成員與聽障兒童應建立有聲語言的交際體系,培養學生說話、看話、寫話的習慣,且不可放任自流或以簡單的手勢與聽障兒童交流,有條件的家庭可讓聾生配戴助聽器,隨時隨地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指導家長如何在生活的情境中指導聽障兒童學習語言。如,每天早上起床以後做什麼(穿衣、刷牙、洗臉……);今天的天氣怎麼樣;週末有什麼安排,做了什麼。久而久之聽障兒童的辭彙就豐富了,這些契機是學校課堂上無法替代的。

(二)親子交流中的辭彙。陶行知說:“生活教育者承認,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前進的生活就是前進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因此,這就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統一,這樣聽障兒童學習語言才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平時我們常會教育聽障兒童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出行安全,特別是過馬路的時候要走人行橫道線。一天家長談起,一次,他帶孩子過馬路急著想闖紅燈,孩子立刻制止了他,並用不太清晰的語言說:“爸爸,要走人行橫道線……”這時家長帶著羞愧和贊許,肯定了孩子的做法,並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和孩子說,這條是什麼路,我們到哪裡去……試想,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所教的一些內容就顯得很蒼白無力。

 

二、學校——辭彙增長的階梯

陶行知說:“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學校是學生活動最多的場所,學校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掌握知識、培養品格的教育場所。正常兒童掌握辭彙可以通過很多途徑,而對於聾生來說,學校有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幫助他們掌握辭彙,習得語言起著主導與決定作用的重要場所。

(一)課堂學習積累辭彙。語文課是聽障兒童學習語言,積累辭彙的最好途徑,通過學習語文課本上一些系統的語言知識點,聽障兒童能掌握豐富的辭彙、系統的語法。校園是學生每天生活學習的地方,校園裏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可以成為聽障學生最好的學習情境,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景象怎樣用語言來表達。而學習了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二冊《學校 教室》一課後,景物與詞語有了聯繫,學生知道了每天來學校上學,在教室上課,到操場做操、玩耍……他們知道了周圍的環境與自身的關係,從而更加喜歡說話,喜歡學習更多的語言辭彙。

(二)課間交流運用辭彙。學習語言不只是一堂課的任務,課堂的教學只是做了一個引導,若要讓聽障兒童能在生活中學會更多的語言,積累更多的辭彙,課間活動時間則是最好的時機。老師可以利用課間與聽障兒童溝通交流,孩子們喜歡在這個過程中比劃出他們喜歡的事物,或是表達不清楚,不完整,或者理解偏差等等問題,這時,老師就能及時地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如:多積累詞語;補充、完善表達內容;糾正存在的偏頗。如:有一天課間活動時,大家在玩《廚房遊戲》。三個聾幼兒拿玩具炒菜,三個聾幼兒做客人。一個孩子“炒完菜”後跑來告訴我:“老師,我、馮芳靜、燒菜;石康欣、王文靜、吃飯。”我馬上幫她把句子補充完整:“我和馮芳靜是廚師,石康欣和王文靜是客人。”她興奮的回答我:“是的。”然後,她高興地去告訴其他人說:“我和馮芳靜是廚師,石康欣和王文靜是客人。”我隨即加入了她們的遊戲,問:“你燒的什麼菜呀?”劉靜雯說:“我燒的紅燒大排。”“你燒的大排辣不辣?”“不辣的,紅燒的裏面放點醬油,沒有放辣椒。”……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課間交流中,他們快樂地做遊戲;遊戲中,他們的語言、辭彙在不知不覺中互相學習,共同得到發展和提高。

(三)校園情境豐富辭彙。校園是美麗的,每個季節都會有不同的景象,校園的每個角落學習語言,積累辭彙的最好情境。在這裏,孩子們可以認識大樓、教室、食堂、宿舍、操場,認識各種花草樹木,認識春夏秋冬,認識色彩斑斕的世界……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四)校園活動拓展辭彙。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可以給人不同的體驗,各種不同的體驗可以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讓聽障兒童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不同的感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們有親身體驗的活動中去感受、理解。例如:每年的校園運動會,不僅是培養學生毅力、鍛煉學生意志,增強體能的舞臺,而且還是他們學習語言,豐富辭彙的好時機。在運動會上聽障兒童通過自己參加比賽,賽前的緊張、比賽的激烈、賽後勝利的歡呼、失敗的沮喪……這一系列的體驗又成了學習的內容。這時把能表示這些情感的辭彙教給他們,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了辭彙的積累,比賽後才能說一些、寫一些關於運動會的片段。每一次活動,充分準備、認真參與、活動後練筆,會給孩子增加很多知識,積累很多詞語和語言,他們就在這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成長、學習。

(五)學習生活詮釋辭彙。語言是用以表達情意的聲音。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的關係,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在不同的環境中,語言表達了它特有的意義,人們運用語言來交流,語言也影響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語言在一定的語境中其表達的意義才更為精準。平日的日常學習生活是有規律的,有很多事情不必說,低年級的聽障兒童也會知道怎麼去完成,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這個過程。對於低年級聽障兒童,每一天中的每一項日常活動都是他們學習辭彙的機會。例如:早晨來校到教室早讀,“早讀”這個詞在他們眼前出現,耳邊響起;早操時間到了,“早操”這個詞出來了;中午大家一起用餐,說說今天吃的是什麼,談談是什麼味道的,如果這個話題離開飯桌就沒有那麼生動真實……每一項的日常活動都是學生積累辭彙,豐富語言的重要“課堂”。

三、社會——辭彙運用的大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個巨大的學校,更是學習語文的另一片天地。“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組成部分,也是反傳統教育的。他主張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中間”這“一道圍牆”。學校給聽障學生提供了學習場所,他們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習得了一些語言,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但只有與健全人交往交流,才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說話與看話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讓每一位聽障兒童融入主流社會。陶行知說過:“個人為社會而生,社會為個人而立。”我們要為聽障兒童創造機會,讓他們走上社會,與健全人交往。這樣不僅為聽障兒童架起回歸主流的橋樑,也是聽障兒童語言發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種途徑。如,讓聽障兒童自己獨立地去買東西、讓聽障兒童參加社區活動、與附近普通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在交往的過程中,增強交往意識,提高口語能力,豐富積累辭彙。

辭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文的奠基石,我們的學習離不開辭彙的累積,在生活中學到的辭彙更能運用自如。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各方面用多種形式教育聽障兒童,培養聽障兒童的生活能力,發展聽障兒童的語言,幫助他們積累辭彙,使聽障兒童能最大程度的運用語言,學習語文。在陶行知思想的引領下,用“生活教育”的方式讓每一位元聽障兒童時時學習語文,在生活中時時能運用語文,語文教學只有在生活這片沃土上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聾童教育概論》,樸永馨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期版。

2、《聽力障礙與早期康復》,余郭清主編,華夏出版社,1994年1月版。

3、《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沈德鑫主編,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 %E6%B7%BA%E8%AB%87%E4%BD%8E%E5%B9%B4%E7%B4%9A%E8%81%BD%E9%9A%9C%E5%85%92%E7%AB%A5%E5%9C%A8%E7%94%9F%E6%B4%BB%E4%B8%AD%E7%A9%8D%E7%B4%AF%E8%BE%AD%E5%BD%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