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溝通系統介面研究-以形容詞型態為例
輔助溝通系統介面研究-以形容詞型態為例
林庭如 陳建雄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媒體中,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AAC)介面傳達設計,由於篇幅所致,本篇將聚焦探討系統中,形容詞性的表現型態。研究分為兩階段,採質化與量化兩種方法,以了解使用者對於傳達介面的喜好與理解性。第一階段中,先請34位受測者分別從三種典型內容以及對應的攝影、線稿兩種靜態型態,選出最喜愛使用的介面,並從一對一訪談中了解,受測者透過何種介面表現方式較易理解形容詞性的意義。第二階段則依照受測者建議歸納,分別將攝影與線稿最喜愛的介面,靜態轉為動態影像、以及加入輔助線條等兩種形式,由249位受測者參與並得出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形容詞性在第一階段的靜態介面表現上,以使用攝影形態的喜愛度最佳。第二階段將形容詞介面加入動態輔助元素時,有些形容詞則會較傾向依附線稿型態,而不再依賴攝影的表現手法,因為當一個形容單詞內容的線條表現已能表達好的概念時,攝影的細節不再重要,尤其動態的方式加上攝影的豐富內容,會使得受測者在心智負荷上負擔較大。
本研究受限於經費與人力資源,現階段研究以溝通障礙最主要年齡分布22-40歲,並居住台灣一般受測者為主,進行研究初探,結果能應用於同年齡族群智力與視力正常的所有對象,包含失語症、自閉症等溝通障礙族群。期將來研究能進一步以溝通障礙個案研究、以及次主要年齡群60歲以上,佐以更多詞類做更廣的歸納研究。
關鍵字: 輔助溝通系統 介面 形容詞
一、緒論
輔助溝通系統是一種有規劃的擴大及替代性輔助溝通。如果人們無法透過發聲語言或是文字認知來溝通,輔助溝通系統AAC有可能是需要的(Best & Bigge, 2005)。其中,擴大性溝通(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是指透過輔具來傳達聲音及語言的系統、輔具與技術;替代性溝通(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指的則是個體所使用的溝通方式為非傳統發聲傳達,即是非口語的溝通方式(Heller & Bigge, 2005),也是本研究所專注的重點。
AAC溝通系統使用者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Beukelman, & Mirenda, 2005):肢體障礙、智能障礙、自閉症、腦傷、失語症、退化、中風等等。然而,隨著高齡化時代的來臨,高齡人口快速攀升,因生理因素造成的失語症、退化與中風的年長者總數以及比例也快速成長。換句話說,使用AAC溝通板的人口不僅僅只有溝通障礙學齡兒童用以教育娛樂,年長溝通障礙者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依賴AAC溝通板來表達意見。整體而言,AAC溝通輔具的需要量正在快速攀升中。年齡分佈,以表1中1990年澳洲統計為例(Bloomberg, & Johnson, 1990),學齡兒童、壯年期以及老年人口為最主要三大族群。
表1. 溝通障礙年齡分佈(資料來源:Bloomberg, & Johnson, 1990.)
年齡 | 2-5 | 6-10 | 11-17 | 18-21 | 22-40 | 41-60 | 60+ |
百分比 | 9.9 | 12.4 | 15.4 | 8.8 | 26.4 | 9.6 | 17.9 |
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簡稱ASHA,2011)提出AAC輔具的設計團隊,應包含:醫療團隊(醫師、治療師、復健師)、語音語言病理學家、心理學家、視覺專家、學習專家社會工作者、使用者和家人/照顧者;因此在輔具的介面視覺設計亦佔有重要一環。
好的使用性(usability)可以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效率、以及準確的操作(Preece, 1998)。尤其對於AAC溝通系統的使用者而言,介面為理解能力的重要溝通管道,所以介面設計除了考量達成使用性目標外,亦須考量以上設計對於使用者心理層面的影響,讓使用者每天處於舒適(Comfort)、愉悅(Pleasure)的使用體驗,並且提升操作的績效(Performance)。換句話說,滿意程度也會影響認知的過程(Lund, & Light, 2006)。此外,美國的溝通強化復健工程研究中心(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011)也在其行動裝置與溝通應用程式 AAC‐RERC 白皮書中提到,目前行動裝置的應用也是非常急需的。因此,提供高使用性的數位AAC溝通輔具,首要了解如何提升良好的互動介面設計,才能應用在載具的快速進步,使得溝通障礙者生活獲得愉悅與無礙。
目前AAC溝通系統介面設計差異甚大,加上媒體科技的進步,因此了解何種介面設計型態呈現,能為溝通障礙者帶來最高滿意度,為社會福祉重要議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目的為:
(一)溝通系統的圖案介面風格的探討
目前溝通系統發展相當多元,以圖案傳達來說,以攝影和圖畫線稿兩項為主要表現方式。在AAC溝通系統的詞彙性質分類下,使用者是否對“形容詞”有特定偏好使用風格類型。
(二)溝通系統的圖案介面狀態的探討
形容詞相較於其他詞性涵蓋較多抽象概念成份,除了以往常見的靜態介面模式,隨著平面可攜式媒體的科技發展,動態形式的表現技術已然成熟,並成為另一種再現形式。因此,對於形容詞介面而言,從原本靜態的攝影、線稿風格變數再加上動靜狀態的變數,是否使用者是否會有風格喜好使用意願的變化,換句話說,動靜狀態對於形容詞的適用性為何,則為研究第二個目的。
由於資源限制,本研究目前以22-40歲居住台灣一般受測者為主要對象,進行各詞類使用性研究,篇幅關係,以形容詞的使用喜好滿意度為主要探討方向。
二、文獻探討
AAC溝通系統的圖像符號的使用,與繕打文字相同,是一種連續圖像符號的輸入;與一般圖像符號介面的重點濃縮提示的功能與使用目的,不盡相同。AAC溝通輔具的圖像符號,不但可分名詞、形容詞還有動詞等等。尤其,在形容詞方面,有些形容詞較容易依賴具象的名詞轉化而來,例如以“紅色”說明 “紅色的” (Patel, Pilato, & Roy, 2004),有些則是依賴動詞轉換(Lee, Hwang, Hur, Woo, & Min, 2003),甚至有些形容詞因無法藉助具體相似性而產生較難的轉意表現(Moore, 2011)。因此,本研究將初探較能傳達形容詞介面的表現形態。
(一)呈現風格形態
AAC溝通系統有多種視覺呈現方式,包含布利斯符號Blissymbolics的表意形式、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mbols(PCS)以線條描繪與填色、Makaton Symbols的寫實線稿和手語線稿兩種版本,以及ABA Material採實物攝影為主的介面系統等等。除了布利斯符號以外,大部分系統的介面多根據實體物件的相似性(iconic)作為基礎,發展各詞性視覺上的呈現。即使有些系統介面會在圖案加底色或邊框(COLOR-Coding)作為詞屬性的說明,然而,若介面本身內容在傳達意義時能有更強的直覺性以及自述性(self-explanatory) (Higgins, Bleasby, & Fuchs, 1992),那麼使用者將更輕鬆地選取表意圖像;在形容詞尤為需要。
大部分的AAC溝通系統在風格表現上,可分為攝影和線稿兩大類。攝影可包含豐富的質感、光影、軌跡、以及真實感,相對的,線條稿本身的優勢在於可簡化抽離干擾的視覺元素、並凸顯重點概念。但在某些時候,攝影的細節反而增加閱讀的資訊負擔,而線稿也可能偏致抽象或是距離感的認知。因此,本研究試從實驗形容詞刺激物中,了解此兩種風格在認知喜好上的影響以及其適用性。
(二)動靜狀態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溝通輔具採用低科技溝通板,只能呈現較靜態的圖像,而現今隨身數位系統不但能夠表現靜態圖像,更能輕易地表現動態的影像。靜態表現方式的優勢在於呈現時間較短,相對的,動態相對較長,且包含較多空間和時間訊息,雖然似乎增加使用者負擔,然而有時卻因能提供更多線索、降低使用者猜測,反倒也降低心智負荷,增加使用者的滿意度(Hasler, Kersten, & Sweller, 2007)。因此對複雜概念的形容詞來說,也許動態方式能補足一些靜態概念上的描述。
由於AAC溝通系統的研究,大多以個案或是相似系統分析為主(Cafiero, 2001; Ferm, Amberntson, & Thunberg, 2001; Locke & Mirenda, 1988; Research Autism , 2011),因此本研究初探嘗試先針對攝影、線稿兩種風格來了解形容詞的主觀喜好滿意度與使用者的認知建議,再加入動態變化變數,輔以大量受測樣本結果分析,回饋形容詞的形態與建議應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數位AAC溝通系統屬於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呈現,其介面為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的一項,因此,評估AAC系統介面可使用資訊視覺化的研究工具。針對評估本研究資訊視覺化工具的主要方法融合Preece(1993)與Nielsen(1994)的使用性評估,包含實驗調查法、放聲思考法、訪談法。訪談法的目的是進行質性分析,以了解使用者之間的差異,如:使用習慣與問題、視覺搜尋、個人喜好,以及發掘量化研究疏漏的重點與對量化分析結果的對照。
(一)第一階段
1、實驗設計
根據學者Balandin以及Iacono(1999)的重要核心字彙研究,選擇常用字彙,然後由3位有5年以上介面專家決定研究中詞性內單字的視覺表現,即刺激物。而形容詞組中,5 個核心單字分別為 “快樂的”、“好的”、“破裂的” 、“大的”以及“快速的”。每個核心單字各有三種特徵內容以及攝影、線稿兩種風格,因此,共有5*3*2=30個刺激物,並以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7個尺度進行主觀滿意度實驗(1非常不滿意~7非常滿意)。刺激物以128*128解析度呈現,介於iPad一般圖像按鈕尺寸72*72與大圖像按鈕144*144。
2、實驗流程
經前測修正後,正式施測由34位受測者參與實驗。對各介面表現進行主觀滿意度填答,並搭配放聲思考法,請受測者在辨識過程中,有任何想法、疑惑皆直接說出。最後,對每位受測者進行訪談,以確認受測者放聲思考的認知過程記錄無誤,並了解受測者對於形容詞刺激物的認知障礙、心智負荷程度以及建議。
(二)第二階段
1、實驗設計
根據第一階段的實驗統計分析結果,分別選擇攝影和線稿表現中,最受喜愛的內容圖像,然後由3位有5年以上介面專家將原本靜態的表現方式,依據歸納所得受測者建議,分別再以動態影像、以及加入輔助線條兩種型態與攝影、線稿兩種風格,進行二因子實驗。
2、實驗流程
經前測修正後,正式施測由249位受測者參與實驗。對30個刺激物進行主觀滿意度填答。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統計分析以SPSS第12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第一階段研究以三種內容和兩種風格進行描述統計,第二階段以兩種動態表現方式以及兩種風格進行ANOVA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一)第一階段
1、“快樂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2。內容方面,以臉部近距離角度、嘴部、以及包含整個頭部三種方式呈現。其中以第一種近距離角度滿意程度最高(M=5.96, SD=0.88)。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38, SD=0.89)較線稿還要佳(M=4.51, SD=1.05)。因此,以“快樂的”來說,使用者喜歡看到真實人的表情,並包含眼睛和嘴巴的部分;過近或過遠的取角,反而會讓使用者有壓迫感或距離感。
表2.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樂的”
風格 |
內容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
攝影 |
內容1 |
6.44 |
0.96 |
34 |
|||
內容2 |
4.09 |
1.88 |
34 |
||||
內容3 |
5.62 |
1.30 |
34 |
||||
總合 |
5.38 |
0.89 |
34 |
||||
線稿 |
內容1 |
5.47 |
1.13 |
34 |
|||
內容2 |
3.15 |
1.79 |
34 |
||||
內容3 |
4.91 |
1.37 |
34 |
||||
總合 |
4.51 |
1.05 |
34 |
||||
總合 |
內容1 |
5.96 |
0.88 |
34 |
|||
內容2 |
3.62 |
1.64 |
34 |
||||
內容3 |
5.26 |
1.21 |
34 |
||||
總合 |
4.95 |
0.85 |
34 |
||||
2、“好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3。內容方面,以左手大拇指翹起比出“讚”的樣子,內容分別取側面角度、正面角度以及兩隻手同時表現的方式。其中以第一種側面角度滿意程度最高(M=6.34, SD=0.92)。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6.01, SD=0.78)較線稿還要佳(M=5.70, SD=1.14)。因此,以“好的”來說,使用者喜歡看到常見的角度,尤其與網路溝通Facebook的手部圖像相同,使用者感到熟悉與被肯定的感覺。
表3.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好的”
風格 |
內容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
攝影 |
內容1 |
6.41 |
1.05 |
34 |
|||
內容2 |
6.12 |
1.07 |
34 |
||||
內容3 |
5.50 |
1.44 |
34 |
||||
總合 |
6.01 |
0.78 |
34 |
||||
線稿 |
內容1 |
6.26 |
0.99 |
34 |
|||
內容2 |
5.68 |
1.49 |
34 |
||||
內容3 |
5.15 |
1.65 |
34 |
||||
總合 |
5.70 |
1.14 |
34 |
||||
總合 |
內容1 |
6.34 |
0.92 |
34 |
|||
內容2 |
5.90 |
1.03 |
34 |
||||
內容3 |
5.32 |
1.47 |
34 |
||||
總合 |
5.85 |
0.90 |
34 |
||||
3、“破碎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4。內容方面,以玻璃為主要表現媒介,分別以深色背景相襯破大洞的玻璃、細碎裂痕但無破洞的玻璃、以及簡單裂痕有破洞的玻璃。其中以第一種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56, SD=1.28)。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68, SD=0.86)較線稿還要佳(M=4.03, SD=1.48)。因此,以“破碎的”來說,使用者偏好攝影接近真實的質感,並喜歡看到強烈軌跡對比。
表4.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破碎的”
風格 |
內容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
攝影 |
內容1 |
6.12 |
1.27 |
34 |
|||
內容2 |
4.85 |
1.54 |
34 |
||||
內容3 |
6.06 |
1.18 |
34 |
||||
總合 |
5.68 |
0.86 |
34 |
||||
線稿 |
內容1 |
5.00 |
1.83 |
34 |
|||
內容2 |
3.68 |
1.77 |
34 |
||||
內容3 |
3.41 |
1.60 |
34 |
||||
總合 |
4.03 |
1.48 |
34 |
||||
總合 |
內容1 |
5.56 |
1.28 |
34 |
|||
內容2 |
4.26 |
1.24 |
34 |
||||
內容3 |
4.74 |
1.06 |
34 |
||||
總合 |
4.85 |
0.95 |
34 |
||||
4、“大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5。內容方面,以對比為主要表現手法,同屬性生物、不同屬生物以及非生物系三種,分別為小魚與鯨魚、螞蟻與大象、以及自行車與飛機。其中以第二種螞蟻與大象對比的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78, SD=1.10)。風格方面,依舊為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68, SD=0.86)較線稿還要佳(M=5.25, SD=0.95)。因此,以“大的”來說,使用者偏好不同屬生物的變化,同中有異的對比,並偏好攝影的呈現方式。
表5.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大的”
風格 |
內容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
攝影 |
內容1 |
4.85 |
1.50 |
34 |
|||
內容2 |
6.12 |
1.15 |
34 |
||||
內容3 |
4.76 |
1.48 |
34 |
||||
總合 |
5.25 |
0.95 |
34 |
||||
線稿 |
內容1 |
4.26 |
1.85 |
34 |
|||
內容2 |
5.44 |
1.48 |
34 |
||||
內容3 |
4.53 |
1.86 |
34 |
||||
總合 |
4.75 |
1.50 |
34 |
||||
總合 |
內容1 |
4.56 |
1.43 |
34 |
|||
內容2 |
5.78 |
1.10 |
34 |
||||
內容3 |
4.65 |
1.43 |
34 |
||||
總合 |
5.00 |
1.02 |
34 |
||||
5、“快速的”
統計如表6。內容方面,以表現交通工具速度軌跡為主。第一種為子彈列車由左下角往右上角疾駛角度,第二種為一般火車由右下角往左上角的疾駛,第三種為戰機同第一種行進角度。結果以第一種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96, SD=1.08) 但第二種結果相當接近。風格方面,仍以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99, SD=1.22)較線稿還要佳(M=5.22, SD=1.23)。因此,以“快速的”來說,使用者偏好攝影的殘留軌跡表現手法,且對接近日常生活交通工具有較高滿意度。
表6.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速的”
風格 |
內容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
攝影 |
內容1 |
6.15 |
1.58 |
34 |
|||
內容2 |
6.29 |
0.97 |
34 |
||||
內容3 |
5.53 |
1.60 |
34 |
||||
總合 |
5.99 |
1.22 |
34 |
||||
線稿 |
內容1 |
5.76 |
1.18 |
34 |
|||
內容2 |
5.59 |
1.26 |
34 |
||||
內容3 |
4.29 |
1.70 |
34 |
||||
總合 |
5.22 |
1.23 |
34 |
||||
總合 |
內容1 |
5.96 |
1.08 |
34 |
|||
內容2 |
5.94 |
0.88 |
34 |
||||
內容3 |
4.91 |
1.36 |
34 |
||||
總合 |
5.60 |
0.97 |
34 |
||||
6、訪談歸納
在使用者閱讀過所有的介面刺激物後,歸納總結為,形容詞較其他詞性的理解性較差、需要花較多時間思考,若能將介面以動態形式表現,例如活動的影像、或是如漫畫中輔助線條的運用加強某個概念,則會較容易了解形容詞,而某些概念線條稿加動態也許會有清晰的效果。
(二)第二階段
1、“快樂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7與8。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無交互作用(F=0.006, p=0.939>0.05)。但動靜狀態主效應有顯著性(F=197.269, p<0.05),動態(M=4.535, SD=1.2575)比靜態的滿意度表現高(M=4.485, SD=1.474)。顯示動態的笑臉讓人們有正向回饋的感覺,而攝影和線條的表現滿意度則無差異。
靜態加輔助線 |
|||||
動態影像 |
|||||
攝影 |
|
|
線稿 |
圖1.刺激物兩種風格(攝影與線稿)、兩種動態表現(加輔助線、動態影像)
以“快樂的”為例
表7.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樂的”
風格 |
動靜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攝影 |
靜態 |
4.01 | 1.499 |
249 |
動態 |
4.06 | 1.263 |
249 |
|
總合 |
4.035 | 1.381 |
249 |
|
線稿 |
靜態 |
4.96 | 1.449 |
249 |
動態 |
5.01 | 1.252 |
249 |
|
總合 |
4.985 | 1.3505 |
249 |
|
總合 |
靜態 |
4.485 | 1.474 |
249 |
動態 |
4.535 | 1.2575 |
249 |
|
總合 |
4.51 | 1.36575 |
249 |
表8.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快樂的”
變異來源 |
型 III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檢定 |
顯著性 |
組間 | 223.366 |
3 |
|||
動靜狀態 | 222.681 |
1 |
222.681 | 197.269 |
0.000* |
風格形式 | 0.681 |
1 |
0.681 | 0.358 |
0.550 |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 0.004 |
1 |
0.004 | 0.006 |
0.939 |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2、“好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9與10。動靜型態主效應有顯著性(F=12.432, p<0.05),動態(M=4.34, SD=1.413)比靜態的滿意度表現還要高(M=4.165, SD=1.26)。風格主效應不顯著(F=3.772, p=0.053),因此,攝影和線稿的受歡迎程度無顯著差異。受測者偏好動態之“好的”表現方式,且無論透過攝影或線稿,滿意度均高於靜態表現。
表9.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好的”
風格 |
動靜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攝影 |
靜態 |
4.26 | 1.322 |
249 |
動態 |
4.44 | 1.48 |
249 |
|
總合 |
4.35 | 1.401 |
249 |
|
線稿 |
靜態 |
4.07 | 1.198 |
249 |
動態 |
4.24 | 1.346 |
249 |
|
總合 |
4.155 | 1.272 |
249 |
|
總合 |
靜態 |
4.165 | 1.26 |
249 |
動態 |
4.34 | 1.413 |
249 |
|
總合 |
4.2525 | 1.3365 |
249 |
表10.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好的”
變異來源 |
型 III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檢定 |
顯著性 |
組間 | 17.434 |
3 |
|||
動靜狀態 | 9.643 |
1 |
9.643 | 12.432 | 0.001* |
風格形式 | 7.775 |
1 |
7.775 | 3.772 | 0.053 |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 0.016 |
1 |
0.016 | 0.033 | 0.855 |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3、“破碎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1與12。雖然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無交互作用(F=1.528, p=0.218>0.05)。但動靜狀態主效應顯著(F=30.967, p<0.05) ,動態滿意度(M=4.015, SD=1.434)較靜態高(M=3.89, SD=1.271)。在風格主效應方面亦有顯著性(F=3.881, p<0.05),攝影(M=4.165, SD=1.335)比線稿的滿意度表現還要高(M=3.74, SD=1.37)。顯示受測者喜歡以動態且攝影手法以加強敘述“破碎的”細節變化過程。
表11.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破碎的”
風格 |
動靜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攝影 |
靜態 |
4.07 | 1.267 |
249 |
動態 |
4.26 | 1.403 |
249 |
|
總合 |
4.165 | 1.335 |
249 |
|
線稿 |
靜態 |
3.71 | 1.275 |
249 |
動態 |
3.77 | 1.465 |
249 |
|
總合 |
3.74 | 1.37 |
249 |
|
總合 |
靜態 |
3.89 | 1.271 |
249 |
動態 |
4.015 | 1.434 |
249 |
|
總合 |
3.9525 | 1.3525 |
249 |
表12.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破碎的”
變異來源 |
型 III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檢定 |
顯著性 |
組間 | 50.144 |
3 |
|||
動靜狀態 | 45.124 |
1 |
45.124 | 30.967 |
0.000* |
風格形式 | 3.859 |
1 |
3.859 | 3.881 |
0.050* |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 1.161 |
1 |
1.161 | 1.528 |
0.218 |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4、“大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3與14。在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有顯著交互作用(F=8.092, p<0.05)。攝影風格在靜態表現時(M=4.25, SD=1.318)有最佳滿意度,然而在線稿風格在靜態表現時(M=3.99, SD=1.476)滿意度最低。顯示較為抽象的比擬概念,以攝影與靜態同時傳達,對使用者來說,心智負荷較低且較容易理解。
表13.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大的”
風格 |
動靜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攝影 |
靜態 |
4.25 | 1.318 |
249 |
動態 |
4.06 | 1.259 |
249 |
|
總合 |
4.155 | 1.2885 |
249 |
|
線稿 |
靜態 |
3.99 | 1.476 |
249 |
動態 |
4.07 | 1.675 |
249 |
|
總合 |
4.03 | 1.5755 |
249 |
|
總合 |
靜態 |
4.12 | 1.397 |
249 |
動態 |
4.065 | 1.467 |
249 |
|
總合 |
4.0925 | 1.432 |
249 |
表14.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大的”
變異來源 |
型 III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檢定 |
顯著性 |
組間 | 8.959 |
3 |
|||
動靜狀態 | 3.985 |
1 |
3.985 |
1.399 |
0.238 |
風格形式 | 0.732 |
1 |
0.732 |
1.558 |
0.213 |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 4.242 |
1 |
4.242 |
8.092 |
0.005* |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圖2.風格與動靜狀態交互作用圖-“大的”
5、“快速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5與16。在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有顯著交互作用(F=5.093, p<0.05)。線稿風格在動態表現時(M=4.96, SD=1.229)有最佳主觀滿意度,然而在攝影風格佐以動態表現時(M=4.61, SD=1.22)滿意度最低。顯示如漫畫般簡練線條表現、加上動作強調動感、捨棄過多的攝影殘影與動態並用,對“快速的”表現來說,使用者的心智負荷較低且較容易理解。
表15.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速的”
風格 |
動靜 |
平均數M |
標準差SD |
人數 |
攝影 |
靜態 |
4.69 | 1.478 |
249 |
動態 |
4.61 | 1.22 |
249 |
|
總合 |
4.65 | 1.349 |
249 |
|
線稿 |
靜態 |
4.82 | 1.316 |
249 |
動態 |
4.96 | 1.229 |
249 |
|
總合 |
4.89 | 1.2725 |
249 |
|
總合 |
靜態 |
4.755 | 1.397 |
249 |
動態 |
4.785 | 1.2245 |
249 |
|
總合 |
4.77 | 1.31075 |
249 |
表16.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快速的”
變異來源 |
型 III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檢定 |
顯著性 |
組間 | 17.165 |
3 |
|||
動靜狀態 | 13.98 |
1 |
13.98 | 15.511 | 0.000* |
風格形式 | 0.257 |
1 |
0.257 | 0.132 | 0.717 |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 2.928 |
1 |
2.928 | 5.093 | 0.025* |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圖3.風格與動靜狀態交互作用圖-“快速的”
四、 結果討論
分別從風格以及動靜狀態來討論形容詞介面的結果。攝影比起線稿風格有較豐富的細節、陰影、質感等,因此在第一階段靜態的結果上,主觀滿意度皆偏好攝影表現。在第二階段加入動靜形態變數後,結果有些不同。線條稿有其較滿意表現處,比如“快速的”,結果是線稿表現較攝影佳,簡潔所呈現的運動效果比豐富的殘影動態更令人滿意,且過多細節加上動態會影響心智負荷。在攝影風格表現滿意度較高之“破碎的”,因其意涵偏向陳述較為細微、變化幾乎靜止的狀態,仍適合豐富的細節的攝影以及記錄過程動態表現。“大的”比較性的比擬意向傳達,俱有抽象概念,因此適合攝影直接陳述、但以靜止形式表現,以免再製造需要思考的心智負荷。在動靜狀態方面,“好的”手勢因為簡單,所以偏好動態產生趣味,且兩種風格都一樣受喜愛。同樣地,“快樂的”也是以動態表現最受歡迎,且攝影和線稿的滿意度無異,因為動態輔助之下,對受測者來說人臉陰影細節也許不再重要,有正向回饋、互動性質的動態形式才是較受喜愛的。
五、結論
對使用者來說,溝通系統中的形容詞,較名詞複雜且充滿概念、狀態或比擬運用,從訪談過程中也顯示使用者希望能以活動影像、加輔助線條方式來表現形容詞。在靜態的表現上,攝影形式幾乎都較受歡迎。另一方面,轉為動態形式的表現上,需要攝影輔助的形容詞,通常為陳述較為細微、幾乎靜止的過程、但若意義為簡單概念時,則可將攝影細節如膚質或光線殘影等簡化為動態線條稿。有抽象比擬概念時,以靜止表現為佳,以避免增加心智負荷。動態則適合表現肯定、正向的概念。
未來研究將進一步以溝通障礙個案研究、以及次主要年齡群60歲以上,佐以更多形容詞核心單字做更廣的歸納研究。
參考文獻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11). Who uses AAC.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InfoAACUsers.htm
Balandin, S., & Iacono, T. (1999).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vocabulary usag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4(3), September.
Beukelman, D. & Mirenda, P. (2005).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of sever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 3rd Edition). Baltimore: Paul H. Brooks.
Best, S. J., & Bigge, J. L. (2005). Cerebral palsy. In S. J. Best, K. W. Heller, & J. L. Bigge (Eds.), Teaching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or multiple disabilities (5th ed., pp. 87-109).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Bloomberg, K. & Johnson, H. (1990). A statewide demographic survey of people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impairment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6(1), 50-60.
Cafiero, J. (2001) The effect of an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academic program of an adolescent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6, 179-193.
Ferm, U., Amberntsson, B., & Thunberg, G. (2001). Development of a Minspeak application using Blissymbols: Experiences from two case studie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7(4), 233-244.
Hasler, B. S., Kersten, B., & Sweller, J. (2007). Learner control, cognitive load and instructional animation.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1 (6), 713–729.
Higgins, D. G., Bleasby, A. J., & Fuchs, R. (1992). CLUSTAL V: improved software for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Biosciences (CABIOS), 8(2), 189-191.
Lee, E., Hwang, E., Hur, T., Woo, Y., & Min. H. (2003). A Study on the predicate prediction using symbols i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L. Chittaro (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pp 466-470).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Locke, P. & Mirenda, P. (1988). A computer-supported communication approach for a child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visu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A case study.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4(1),15-22.
Lund, S. K., & Light, J. (2006). Long-term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ho us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Part 1-what is a “good “outcom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2(4), 284-299.
Moore, K. (2011). Ten tips for best practice in AAC. Presenters at the More than Gadgets Conference. Retrieved Aug 1, 2013. from http://morethangadgets.com/wp-content/uploads/2011/09/Ten-Tips-for-Best-Practice-in-AAC.pdf
Patel, R., Pilato, S., & Roy, D.(2004). Beyond linear syntax: An image-oriented communication aid. Assistive Technology Outcomes and Benefits, 1(1), 57-66.
Preece, J. (Ed.). (1993). A Guide to usability: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Wokingham, UK: Addison-Wesley.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011a). Mobile devices and communication apps: An AAC-RERC White Paper.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 http://aac-rerc.psu.edu/index.php/pages/show/id/46
Research Autism (2011). Research.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
http://www.researchautism.net/autism_treatments_therapies_intervention.ikml?print&ra=36&infoleve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