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普校《荷花》一課給聾校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普校《荷花》一課給聾校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朱蘇娜

江蘇省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  

 

摘要

我校全面推行蘇教版教材已經好幾年了,如何讓普校教材更好地適用於聽障學生,是我們探索與研究的內容。今年,筆者借著到普校掛職的機會,走進普校語文課堂,努力尋找其與聾校課堂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出普校語文教學的一些常規的、有效的做法,挖掘其中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元素。本文以普校《荷花》一課的教學為例,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後回饋等環節,對普校小學語文在學科團隊引領、語訓模式建構、評價方式改革三個方面的做法進行了剖析,意在探尋其對聾校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啟示。

關鍵字:學科團隊  語訓模式  評價方式  聾校語文

 

 幾年前,我校全面實施了蘇教版教材,由於之前的聾教材與之差距甚大,因此,如何讓普校教材更好地適合於聽障學生,一直是我們探索與研究的內容。今年,筆者有幸到普通小學掛職,借著這個機會,我走進普校語文課堂,感受到了普校語文教學的魅力。特選擇《荷花》一課為例,從學科團隊引領、語訓模式構建、評價方式改革三個維度,尋找備課、教學、回饋等環節探討其對聾校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從而優化聾校小學語文教學元素。

 

一、發揮學科團隊的智力扶持

普校的學科組在教材分析、教師成長等方面的作用十分強大。二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整個教學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單獨備課——集體討論——修改教案;第二階段為試教——集體討論——教案修改;第三階段為正式上課——課後反思——優化教案。每一個階段,學科組都發揮了長效卓著的智囊團作用。“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樣的團隊式研討,大大提高了備課的效率與教學效果。

在備課時,學科組長採用“主題式備課”方法。先總結第一單元中《廬山的雲霧》一課的教法,歸類出散文體裁文章的常規教法,即“讀中促思、以思促寫,讀寫結合”,這樣,《荷花》一課的教學思路也就清晰了。這種主題式的集體備課,可以讓老師清楚地掌握各類文章一般的教學思路,備課時,少走彎路,為自主備課提供有效參考。對缺少平行班、無法進行集體備課的聾校語文教師來說,這種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值得借鑒。例如,教學《長江之歌》、《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長城與運河》等詩歌類教材,就可以採用“朗讀為主,自主感悟”的方法;教學《水》、《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等敍事類作品,則可以通過“抓細節描寫、體會人物感情的方法進行教學。

 

 

 

二、建構系統的語言訓練模式

筆者掛職小學是一所以語文教學見長的名校,他們為學生建構的語言訓練模式中,“系統性”是最大的特點。從課內到課外,從集體學科活動到家庭個別輔導,從口語訓練到書面語指導,面面俱到,層層遞進,螺旋式上升。所以,當學生六年後走出校門,他們的語言積累、口語表達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荷花》一課,雖然才短短四十分鐘,卻已經很好地凸現了該校語言訓練模式的奧秘。

模式一:寓語言訓練於師生對話

課堂是師生通過對話產生思想碰撞的過程,老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又是語言訓練的主導者。《荷花》的課題導入,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春天來了,哪些花兒開了?

生:桃花、梨花、梅花……

師:請你用“春天桃花紅紅的、梨花     的,梅花     的”這樣的句子來說一說。

    在這節課中,類似的訓練還有許多。如在初讀課文階段,教師在范讀課文後,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出現的荷花,並要求使用“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池       的荷花”這樣的句式來表述。在引導學生感受荷花的美時,教師這樣引導:“你喜歡哪種荷花?為什麼喜歡?請用‘我喜歡      因為      ’的句式說一說”;在讓學生想像荷花從荷葉間冒出來要做些什麼時,又建議學生用“荷花從荷葉間冒出來,想做            ”這樣的句式回答。

從以上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只是幾個簡單的提問,但表達習慣和句式的訓練始終貫穿其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人人都力爭把問題回答完整,體現了語言運用的規範和嚴謹。

聾校的語文課堂,因手語本身的局限性,導致師生的語言表述貧乏而單調,但隨著學前語訓康復的普及,以及聽力設備和現代教育手段廣泛地進入課堂,很多聾生的辨聲能力越來越好,聽得比以前更清楚,也更願意聆聽。所以,我們可以借鑒普校語文教學的經驗,在師生對話中,為他們營造更為規範、更為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溝通環境。

模式二:寓語言訓練于文本對話

葉聖陶先生說過:在語言教學中“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荷花》一課,正是葉聖陶先生的作品。於是,教師積極尋找這個“例子”中遣詞造句的巧妙、謀篇佈局的特點,使其成為學生語言發展的“源泉”之一。

例如:在品讀描寫荷花多種姿態的語句時,教師把教學目標的達成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根據文本語言,通過欣賞荷花圖片,在朗讀中感受荷花姿態的多和美;第二個階段引導學生在品讀文本語言之後,想像荷花還會有哪些姿態。為了讓學生表述時語句更通順、更優美,教師仿照課文寫法,出示了一段提示語:“這麼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挺直了細細的腰杆,仿佛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有的      ,好像      ,有的     ,宛如      ,這千姿百態的荷花真令人賞心悅目。”學生在提示語的引導下,不僅學會了用“好像”、“宛如”兩個不同的比喻詞表述豐富的想像,還學會了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表達的方法。所以,在課文第四小節,要求學生想像“省略號省略了什麼”時,學生立刻學以致用,模仿“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遊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的句式來描述自己的想像。

由此可見,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在文本對話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十分重要,值得聾校語文教師仿效和學習。

模式三:寓語言訓練於學科活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荷花》教學伊始,教師預留了三分鐘時間請學生講故事。雖然才短短三分鐘,但每天堅持訓練,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補充了許多關於描寫夏天的成語、讚美荷花的成語、詩句等。在學生妙語連珠的背後,我們感悟到了教師自身的教學基本功和學生在長期訓練中積澱的人文素養。課後,我們從學生處瞭解到,教師在教學《荷花》前,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以“荷花”為主題的學科活動,讓學生通過書籍、網路、詞典等工具瞭解荷花、搜集有關描寫荷花的成語、古詩。正是有了前期充分的準備,才生成了課堂上的一次次精彩。

《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設置實驗方案》指出,“口語法仍然是我國聾童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與途徑”,所以,在對聽障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時,我們可以效仿普校長期在各年級開展固定的語文學科活動,如故事天天講、古詩周周念、成語月月累等,為聽障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聾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上三種語言訓練模式值得聾校語文教師教學時效仿,但也要正視聽障學生相互間存在的差異。聽障學生因聽力損失程度、接受語言康復時間等因素,個體之間語言能力差異較大,所以,我們在進行語言訓練時,不僅需要集體式的訓練,更要根據他們的差異性,制定科學、詳盡的個別輔導計畫,利用先進的語訓設備為他們進行聽覺語言訓練評估,建立語訓康復檔案,在長期的跟蹤訓練中,不斷調整訓練方向與方法,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聽障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挖掘多元的語文評價方法

語文教學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對學生、教師有著直接作用,還對教學起著巨大的影響。但評價不等同於考核,不能一張試卷定終身,評價應該在教學的每時每刻,而語文教學就是語文評價的主陣地。

回憶《荷花》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不是簡單的“好”或“不錯”,而是蘊含著更大的鼓勵和指導作用。例如:在指導朗讀荷花姿態的語句時,老師評價道:“你在朗讀時,能突出重點詞語、並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演繹荷花的姿態,讓我們感受到了荷花的優美多姿”。這樣的評價在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又如,教師在聽到學生用課外積累的詞語、詩句來讚美荷花時,評價道:“你的回答聲音響亮,語句完整通順。老師看到了你平時喜歡積累詞語、古詩,這點值得我們學習。”這些多樣的、有針對性的評價,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將起到積極作用,也綻放出了教師駕馭課堂的智慧火花。

除了課堂,《荷花》一課的教學評價還延伸到了課外。教師後期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品質等方面進行及時評價,學生用自己的行動換取獎勵貼紙,收集滿一定數量,便能換取對應的獎品,參與評選“語文學習先鋒”。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樂於參與,樂在其中,也生動地詮釋了新課程提出的“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既看學習內容的掌握,又看其探究方法是否科學,要由過去單一的量化評定轉為多樣化的綜合評定”的理念。

目前,聾校的語文評價大多還停留在“一張考卷定終身”的階段。課堂上聽到更多的還只是“對”、“好”、“不錯”、“你真棒”等千篇一律的評價語言。我們應該學習普校的做法,挖掘更多元的語文評價方式。課堂上,豐富教師的評價語,鼓勵學生交流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互評,在互評中相互學習,不斷進步;課堂外,撰寫“教師寄語”,利用“成長冊”、“家校通”、“班級宣傳欄”等平臺,將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亮點、優點展示給學生和家長;學期檢測,除了基礎知識,還可以設計課文復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內容;每學年出版“班級優秀作文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以鼓勵學生多讀,多寫。這樣,就能多角度、多層次地瞭解學生、客觀而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語文水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發掘學生潛能,發揮隱性教育的效果。

《荷花》一課,折射出的是普校語文教學的一種思想模式,由於教學物件的不同,不可能照搬進聾校課堂,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一樣的。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擇其精華而采之,不斷充實和完善聾校語文教學,進而提升聾校語文教學水準,最終為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素養找到更多更好的途徑。

 

四、參考文獻

1.鮑紅安《新課程背景下聾校教學的思考》《現代特殊教育》2013年第1

2.戴會芹《充分發揮有效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教育功能》《現代特殊教育》2013年第1

3.《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4.錢錫銘《享受母語我的語文教學觀》河海大學出版社.201212月第1

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 %E6%99%AE%E6%A0%A1%E3%80%8A%E8%8D%B7%E8%8A%B1%E3%80%8B%E4%B8%80%E8%AA%B2%E7%B5%A6%E8%81%BE%E6%A0%A1%E5%B0%8F%E5%AD%B8%E8%AA%9E%E6%96%87%E6%95%99%E5%AD%B8%E7%9A%84%E5%95%9F%E7%A4%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