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專業倫理建設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專業倫理建設

陳秀敏

綏化學院教育學院

 

摘要

專業倫理是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活動的基石。本文在對專業倫理解析的基礎上,對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失范行為進行了分析,並對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倫理建設進行了探討,以期引起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對專業倫理的重視。

 

一、專業倫理解析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強調,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卡耐基也曾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靠人際關係、處世技能。”這裏的處世技能主要指的是與人溝通和交往能力,以及寬容心、進取心、責任心和意志力等品質,它的內涵就是專業倫理。

可見,專業倫理是從業人員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想在特殊教育專業領域有所成就,就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一)職業與專業

職業可分為普通職業和專門職業。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職業是隨著社會分工而出現的,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穩定發展而構成人們賴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

與職業相比,專業常用來指需要較多知識和較強訓練的職業,即“專門職業”,或“專業性職業”。國際教育界廣泛運用的是利伯曼定義的“專業”概念。他指出了所謂“專業”,應當滿足如下的基本條件 :( 1)範圍明確,壟斷地從事於社會不可缺少的工作;(2)運用高度的理智性技術;(3)需要長期的專業教育;(4)從事者無論個人、集體均具有廣泛的自律性;(5)專業的自律性範圍內,直接負有作出判斷、採取行為的責任;(6)非營利,以服務為動機;(7)形成了綜合性的自治組織;(8)擁有應用方式具體化了的倫理綱領。

所以,專業是具有特殊屬性的職業,在同樣具有職業的相關特性之上,還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屬性。專業屬於職業,但不等同於一般職業,是專業化了的職業。

(二)道德與倫理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在我國古籍中,最早是把“道”與“德”兩個詞分開使用的。“道”表示道路,以後引申為原則、規範規律、方法、通達、道理或學說等方面的含義。“德”,古字為“悳”,《說文· 心部》解釋為“外得於人,內得於己”。“道德”二字連用始于《周易·說卦傳》和《荀子》,這兩個地方所說的“道德”分別是指行為合乎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以及與此相類的各種社會關係的規範。這已經具備了後來人們所說的“道德”一詞的含義了。

倫理是與道德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倫理是和諧有序的人際關係。在中國習慣稱“人倫物理”。“人倫”指人與人之間的有條不紊、和諧井然的關係;“物理”指世界萬事萬物之間內在的秩序和條理。“倫理”一詞在我國最早見於《禮記·樂記篇》,“樂者,通倫理者也。”東漢鄭玄認為“倫,猶類也;理,猶分也。”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倫理”比“道德”更近一步,它是道德現象的概括。

(三)職業道德與專業倫理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每個從業人員,不論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職業道德一般由六個要素構成: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榮譽、職業紀律。

臺灣學者徐震、李明政先生認為,專業倫理(Professional Ethics)是社會中所有牽涉專業角色與專業行為的哲理思想、價值體系、原則與標準。這個界定明確指出了專業倫理所包含的四個層次的內容,即專業的哲理思想、價值體系、倫理原則與行為標準。這四個方面內容之間有著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由一般到特殊的層級關係。其中,專業哲理思想是專業價值體系形成的基礎。“價值”本身就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及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在專業價值體系中所說的“價值”顯然主要側重於主體對人類自身思想或行為的評價,是專業自身對其從業者的思想或行為對專業存在與發展的意義做出的評價。將專業行為上升到哲學高度思考,認識到專業本身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認識到專業行為可能對自然、社會、專業本身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的影響,才有可能對專業做出正確的價值定位,從而確立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和價值體系。專業價值觀是專業倫理原則確立的基礎。價值觀是倫理原則的基礎,不是從價值觀推導而是從其他源泉推導出來的規則或原則就不是倫理規則;倫理原則是價值觀的體現,按照價值觀的要求去調整和控制人類關係和事務的參與者的行為。專業倫理原則又是專業行為規範提出的依據。專業的倫理原則是在專業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專業行為提出的一般性要求,而在具體的專業活動中,專業行為實施的情況是複雜的、多變的,所涉及的關係也是複雜多樣的,因此還需要在倫理原則的指導下對各種具體的專業行為和專業關係提出相應的道德要求,以作為規範、評價或制裁從業者的行為的直接依據。

基於以上的認識,職業道德與專業倫理存在一定的區別:一是依賴的基礎不同。普通職業道德更多地依賴經驗;專業倫理必須有專業知識和技術作為支援。若無專業知識和技術,行為就會鹵莽,甚至傷害所要對待的生命或社會。二是作用的範圍不同。普通職業道德作用範圍十分廣泛,而專業倫理更加強調其對於自身所指向的專業領域範圍。如醫學倫理中的“慎言守密、保護患者”,就是對醫護人員的特殊倫理道德要求。三是作用的機制不同。專業倫理的踐行主要靠專業人員的道德自律,相比之下普通職業道德規範更容易接受他律的約束。

 

二、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常見的行為失範現象

 “失範”,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凱將失範解釋為“一種社會規範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範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 倫理道德失範內在地隱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們行為層面不合某種道德規範,是現象界的行為越軌,二是人們內在精神世界中意義系統被破壞、動搖、否定與失範。在特殊教育領域,特殊教育從業人員也存在一些失範現象,主要有:

(一)不能提供有效的專業服務

專業能力,是專業人員進行專業活動、履行專業責任的能力和手段。它包括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業務處理能力、技術技能以及與專業有關的理論知識等。一個從業人員除了具有專業理想和責任心之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能力,否則,在專業活動中難免會出現失范行為。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教育教學、康復訓練、公益活動過程中,由於專業能力不足,導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給服務物件帶來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比如,在評估中,把沒有障礙的兒童診斷為有障礙的兒童,而把有障礙的兒童診斷為沒有障礙的兒童;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康復訓練中急於獲得效果,違反訓練原則的行為,在公益活動中宣導不當的行為,不能有效進行專業服務等現象。

(二)體罰或變相體罰特殊兒童

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有體罰或變相體罰特殊兒童的行為。體罰行為一般有毆打、罰站、強制勞動、推、搡、拖、拽等;變相體罰一般指語言暴力,如稱呼特殊兒童“聾子”、“傻子”、“瞎子”等,有的從業人員在批評特殊兒童、糾正錯誤時,口不擇言、隨意辱駡,語言及語氣中時常帶有諷刺挖苦嘲笑之意,如一位特殊教育教師沖著班裏的學生大喊:“是人的都給我下去打掃衛生!”

對特殊兒童而言,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是其依戀的重要“他人”,是他們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特殊兒童發展最具動力的因素,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的體罰和語言暴力不僅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損傷他們的自尊心,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個別特殊兒童喪失生活勇氣,引發違法犯罪等嚴重後果,甚至有的特殊兒童會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三)侵犯服務物件隱私權

隱私是指不願告人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事。隱私權是指個人擁有隱私權利及防止侵犯別人的隱私資訊。近年來,為服務物件保守秘密成為普遍認可的服務原則。

特殊兒童由於自身缺陷的存在,往往比正常兒童具有更強的自尊心理,對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極其敏感,不希望他人提及或關注其缺陷。但是,在公益慈善活動中,無視特殊兒童尊嚴和隱私的情況卻時有發生。比如有些媒體和施助者不顧特殊兒童的內心感受,在對特殊兒童捐助後,一定要與其合影,而且在沒有征得殘疾兒童及其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將特殊兒童的“缺陷”拿出來“展覽”。這種無視特殊兒童尊嚴和隱私的慈善行為,在給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帶來關愛的同時也帶來了深深的傷害。雖然這些行為有些是出於善意,希望更多的人能來幫助這些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幫助特殊兒童時,要從特殊兒童心理需要出發,注意自己的言行,使特殊兒童真切體會到基於平等尊重的關愛。

(四)漠視對特殊兒童群體的支援服務

社會支援是個體從他人那裏獲得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關心、尊重、幫助和支援。社會支持在個體應對壓力,適應社會生活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從業人員作為特殊兒童的重要社會支援源,向他們提供的支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情感支持。這裏的情感支援指特殊兒童遇到困難時需要他人給予的情感上的安慰。特殊兒童由於自身的障礙,經常遇到困難,他們非常需要他人的關心和安慰。如果特殊兒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感情支援,就能幫助他們較快走出困境;否則,他們就會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容易產生一種無助感,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也不會伸出援助之手,長此以往,就會變得冷漠無情,這是最可怕的。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應關注特殊兒童的處境,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二是資訊支援。這裏的資訊支援指特殊兒童從他人那裏獲取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指導。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以專業的水準在特殊兒童需要時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幫助特殊兒童爭取和維護其合法權益。三是自尊支持。這裏的自尊支持是指特殊兒童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較高的評價,希望自己在群體中有實力、有成就和有信心。自尊需要能否滿足對於特殊兒童十分重要,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其是否自卑。

但是,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並沒有意識到或重視對特殊兒童的支援與服務。如目前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普遍存在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現象;有些從業人員抱怨工資待遇低,工作時沒有動力,對特殊兒童的困難熟視無睹

 

三、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倫理建設

(一)加強專業修養

1.強化責任意識,提高專業素養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自覺進行道德修養,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的基礎。在職業活動中,從業者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才能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水準,為工作物件提供更好專業服務;才能在與領導和同事的交往中,為了共同目標相互支援、團結協作;才能敢於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後果承擔責任;才能深刻理解職業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地學習職業道德規範,進行職業道德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思想境界。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自我職業道德修養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完善道德品格。

2.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切都是空談。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朱熹也認為道德修養達到目標“功夫全在行上”。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要從小事做起。如果從業者連一件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小事都做不到,何談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呢?二是要善於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以先進人物的道德行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及時糾正。三是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就是依據一定的職業道德標準經常檢查自己,同不符合職業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作鬥爭,並自覺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職業道德標準的要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3.體驗幸福,提高精神境界

從業者的職業精神境界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把職業看成是社會對從業者角色的規範、要求;二是把職業看作是出於職業責任的活動;三是把職業看做是出於職業良心的活動;四是把職業活動當作幸福體驗。顯然,第四個層次是從業者的最高精神境界。職業幸福體驗,即職業幸福感,是指從業者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於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對於從業人員來說,是否擁有職業幸福感,既是對職業的滿意程度、忠誠度的體現,又是個人自身價值實現的一種表現。

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職業幸福感是一種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帶來的精神享受,它來源於奉獻。特殊教育是一項需要奉獻的事業,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在奉獻中培育自己的職業精神,體驗幸福,提高精神境界。

(二)培育專業人格

1.強化自身的角色意識。特殊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是特殊教育者個人對社會、團體所規定與期望的特殊教育職業典型行為系統的認識。它是特殊教育從業者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提高自身的水準,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具有指導作用。特殊教育從業者對自己的角色認識越清晰、客觀、準確,其活動就越主動和自覺,越能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發展適應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質,減少心理壓力與衝突,提高與角色相適應的能力。社會期望角色與從業者實際角色之間常常存在著矛盾,而矛盾如果長期存在將導致特殊教育者心理上的壓力與衝突,進而影響其的心理健康。造成矛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從業者自我角色意識模糊,導致自己在工作中不能得到同事、領導的認可,自我效能感差,心理壓力很大。消除由此產生的壓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強化自身的角色意識,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加以彌補。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縮短特殊教育者實際角色和社會期望的距離。

2.認同自己的特殊教育者身份。職業是個體社會性自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同程度,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評價。認同自己職業身份的人,自我效能感高,在人群中感到自信,能以真實的我的面目出現,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並以肯定的態度接納自己。大量事實證明,有些特殊教育工作者自我評價偏低就是源於不認可自己特殊教育這一職業身份。

3.管理好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管理情緒就是對情緒進行調節與控制。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對消極情緒要進行調節和控制。

對情緒的有效調控可以使教師內心平和,減少身心疾病的發生,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作為教師,尤其是整天都要接觸帶有情緒色彩的活動,體驗情緒上的緊張與痛苦,使教師這一職業對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遠比其他職業要大。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教師、醫生、農民、律師、家庭主婦、教士和修女中,教師患神經官能症的人數比例最高。這個調查結果提醒教師要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師調控情緒的能力不容樂觀。近年來,我國涉及普通教師的暴力事件和惡性事件的增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情況。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與教師的職業道德、偏激的教育態度和過激的教育方式有關,而且與教師不能有效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也有一定關係。如有的教師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時性急打罵學生,甚至失手打傷學生。大量研究證明,教師情緒失控往往導致教育失敗。

特殊教育教師管理情緒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對不良情緒有正確的認知。教師要充分認識不良情緒給自己、學生及工作帶來的消極後果。教師如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緒,不僅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傷害學生的感情,甚至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在學生中失去威信,破壞教育效果。

(2)學會控制不良情緒的方法。對於憤怒情緒應作無害化處理。如通過離開引起憤怒情緒的情境,然後冷靜思考,接受他人勸告,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等;如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也應及時的加以疏導,否則,如果壓抑在心中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困擾。疏導的方法可以是向親朋、同事傾訴,也可以是把心理壓力事件寫出來等,緩解不良情緒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3)善於從生活和工作中發現樂趣,注意放鬆自己,適當給自己減壓。

 

四、參考文獻:

魏英敏、王澤應,《新倫理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頁。

鞠獻利,《淺談道德人格的培養》。載《光明日報》,1999年0208日。

徐廷福,美國教師專業倫理建設及啟示。比較教育研究 ,2005年第5期。

羅肖泉,專業的倫理屬性與專業倫理。學海,2010年第6期。

陳秀敏,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倫理學。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09月版。

李慧,透視手語翻譯行業三大問題。 光明日報/2007 /03/23/ 007 版。

北方網”http://www.enorth.com.cn2004-10-18

秦金聚,圖書館服務倫理的發展與建設。鄭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黃翠蘭,淺議手語翻譯員的培養。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期。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 %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5%BE%9E%E6%A5%AD%E4%BA%BA%E5%93%A1%E5%B0%88%E6%A5%AD%E5%80%AB%E7%90%86%E5%BB%BA%E8%A8%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