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團體繪畫活動對多重障礙聾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研究報告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團體繪畫活動對多重障礙聾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研究報告

黃靜文

廣州市聾人學校                                            

 

一、研究背景:

多重障礙聾生是指在聾校就讀的主要以聽說障礙為主要特徵,兼有智力、視力、肢體等身體障礙,同時也伴有情緒、行為、交往、學習等障礙的學生。他們由於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的諸多因素影響,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時常常產生諸如自卑、焦慮、衝動等不良情感,導致做出一些不當甚至危險的行為。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幫助多重障礙聾生獲得安全感和自尊感,從而與社會共融,提高聾生人際交往能力是聾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重點之一。

美術心理治療是指利用繪畫、書法、雕塑、攝影等表現性藝術手法,抒發和投射個人內心壓抑的情感,展現個人的成就和價值,並吸引個人的意志和注意力於活動的情境中,從而減輕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1]。聾生的感知與獲取都離不開視覺的參與,基於美術的視覺特性和治療對心理健康的促進,在聾教育中引入美術心理治療具有現實意義,但治療與教育是兩種不同內涵的文化,將美術治療技巧用於聾教育課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行。

團體治療是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諮詢形式,即通過團體內人際相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體驗和觀察學習,認識接納和探索發展自我,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發展良好適應性的助人過程[2]。大多多重障礙聾生的心理防禦較重,與相同境況的同學之間交往問題重重,更不願意去接觸無法使用手語溝通的正常人群。

本研究從聾生喜聞樂見的美術學習入手,在多重障礙聾生班級環境中,以與其順暢溝通的、作為正常人群代表的美術教師為研究者,探究團體繪畫活動對多重障礙聾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

以作者工作所在聾校七年級多重障礙班為實驗對象,共8名男生,經瞭解得知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伴有智障,其中一名學生腿部畸形,行動不便。學生情緒容易激動,經常因小事產生矛盾進而發生肢體摩擦,個別在福利院長大的學生對生活產生厭惡心理,長時間情緒低落,同學之間極少友善的互動與交流。學生普遍喜愛上美術課,但抗拒美術技巧的學習,畫風稚氣沒脫,喜用描述性兒童畫形式或卡通形象表現。本學期該班安排10週美術課,每週4課時,共40課時,用於進行團體繪畫活動輔導。

 

三、研究方法:

1、訪問調查。

訪問以往和現任的各科任教師、班主任瞭解學生障礙程度、年齡、性格、心理活動、家庭、生活環境等各方面情況。

2、房-樹-人繪畫測試。

參考“房樹人測驗”(HIP)輔導學生進行以房樹人為主題的繪畫活動。

3、繪畫作品分析。

對照Lisa B.Moschini的HIP結構元素詮釋[3]  並結合學生綜合情況對繪畫作品進行客觀分析。

4、活動干預。

以不同主題輔導學生進行團體繪畫活動。

5、課堂觀察。

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表現以及隨著實驗的進程所帶來的變化。

6、談話交流。

與學生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瞭解其心理變化。

 

四、研究過程:

1、自畫像。

目的:通過對自我外貌、性格、喜好的反思來體察自我,學習簡單的線條與色彩表現技法。

做法:教師進行自我介紹,使學生對教師有初步的認識。

      教師示範基本的鉛筆繪畫筆法,請學生練習並掌握這幾種筆法。

      教師介紹一位殘疾人畫家的事蹟與繪畫藝術作品,向學生傳遞正面積極的、自我欣賞的心態。

      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反思。

      學生畫自畫像。

      展示學生作品,從畫面構圖等方面提示學生在注重藝術表達的同時注意畫面效果。

      教師示範色彩的幾種簡單技法,請學生練習並掌握。

      請學生進一步完善自畫像,注意畫面的整體性。

      請同學介紹自己的自畫像,說明繪畫創意。

      請同學回家同家人分享今天的感受。

過程:學生與教師第一次親密接觸,相互交流愉快,教師很快能瞭解學生的特點,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很好,但對老師的印象越好就越希望給教師留下好的印象,就越發介意自己的技巧、畫面效果是否發揮完美,雖然有教授一些簡單表現技法和給予鼓勵,但學生在自畫像的過程中還是有顧慮,考慮進入主題前進行簡單的繪畫小遊戲導入,作為熱身活動使學生放鬆身心並體驗繪畫樂趣。其中一名男生快下課也不能完成作畫,最後在下課前匆匆畫出一小女孩形象,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詢問下得知他理解主題但不能表現自我形象。在後來的相處時間裏教師鼓勵和輔導他進行他喜愛和擅長的石膏幾何體素描繪畫練習。

2、房樹人(HTP)測試。

目的:通過綜合分析測試過程初步瞭解學生的智力水準,獲得學生有關人格特點方面的資訊,瞭解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增強與學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做法:請學生在3張8開畫紙上分別畫出房、樹、人,最後在第4張8開畫紙上畫一幅包含房、樹、人的畫,沒有具體限定,時間不限,可以塗改,不要求畫得很好,只要認真完成即可,不要採用寫生或者臨摹形式,不能使用尺子等工具。

教師觀察學生繪畫過程,記錄每位學生每張畫所用時間、表情、行為、心理變化等情況。

請學生完成後和教師同學討論一些關於畫面的問題。
過程:分四次描繪四張圖形不適合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考慮只進行房樹人  

組合畫面的測試專案,提高效率,簡單快速有效的進行測試,考慮對個別

學生持續進行測試跟蹤情況,在測試提問環節按測試手冊問題進行提問

效果不佳,一是公開的問答形式使學生拘謹,而且普遍學生對書面語理解有較大偏差,後改良與個別學生在個人空間用手語以談話形式進行,效果明顯。早在百年前就有繪畫可以作為一種智力測試和人格測試的工具的說法,雖然中外眾多實例證明繪畫作品多少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內心想法,但畢竟人類思維是複雜的,受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影響,沒有辦法找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診斷標準,作為美術老師也缺少權威,以一些標準來標籤學生的心理狀況更是有失公平,在教學中使用房樹人測試旨在以此作為交流的媒介,通過觀察找出問題所在,幫助學生宣洩精神壓力。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避免了將繪畫圖形一一對照各項明細標準推算出關於智力水準的具體分值,也不局限於每項細則的結論,只是參考部分測試標準、重視交流過程、忠於自身觀察後的感受做出可能性的推測分析,僅供往後教學參考。

3、我的同學。

目的:由對自我的認知延伸到對自我在班集體中的角色,以及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的認知,引導學生向同學、朋友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友誼的可貴,體驗線條與色彩的趣味性。

做法:教師解釋“塗鴉”的含義,並與學生分享一些兒童充滿童真的塗鴉作品、現代風格的抽象塗鴉作品以及孩子、藝術家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塗鴉的圖片,請學生做任意的色彩塗鴉作品。

教師介紹刮畫的表現方法並請學生動手體驗。

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同學,說說同學的優點,分享同學間發生的趣事。

請學生用刮畫紙創作同學的形象。

請學生展示並介紹自己的畫作。

過程:色彩塗鴉能很快吸引學生投入課堂,漫無目的的一筆一筆將顏色畫出可以將內心的不良情緒釋放在紙上,偶然出現的絢爛色彩效果也能給學生帶來視覺驚喜和成就感。剛開始要求學生介紹同學的優點時並沒有預期的效果,教師提示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相處的點滴,反而開始有學生互相抱怨,情緒越發激動,這可能是學生與同學間相處的最直接體驗,也可能是他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所在,教師鼓勵學生面對面溝通,提議將“抱怨”轉化為“建議”,並一起演練建議過程,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表達。情緒平緩後學生對同學長時間相處的熟悉形象還是能很快用畫筆描繪出來,學生之間都對具體的形象做起“猜猜是誰”的遊戲,氣氛融洽,介紹自己作品時教師除對作品給予肯定外更不斷引導學生尋找同學的閃光點。

4、我和家人。

目的:由對自我的認知延伸到對自我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自己同家人之間的關係的認知,體驗構圖的藝術感受。

做法:引導學生欣賞幾張一家人充滿歡樂氣氛的範畫,感受不同的構圖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感覺。

請同學回憶和分享與家人一起的快樂情景。

     請同學模仿範畫的構圖方式創作一張自己與家人一起的畫作。

     請學生展示並從構圖和畫面內容、細節、感受等方面介紹自己的作品。

過程:大部分學生沒能完成畫作,部分學生完成的畫面中也只是簡單描繪出住所的環境,個別學生還出現撕毀畫作的行為,課堂氣氛沉悶。出於種種原因學生基本是長期生活在聾校,與家人相處時間甚少,缺少家庭溫暖,有幾位學生在孤兒院長大,對生活環境非常厭惡。在學生不願意表達對家人的感受的情況下,教師終止了“我與家人”的繪畫活動,轉而請學生自由繪畫自己喜愛的內容,完成後單獨與教師討論畫作。其中一位在孤兒院長大的學生畫有一格鬥動畫的卡通形象,教師以該卡通人物為象徵意義與這位學生展開討論,雖然學生回饋的內容很多涉及動畫內容,但能明顯感覺到他或多或少將自己代入角色中表達不滿的情緒,教師也借喻卡通形象的正面能量引導學生對周遭事物懷感恩之心。

5、拼貼畫創作。

目的: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訓練以放鬆的狀態表達內心,體驗色彩搭配的美感以及繪畫帶來的充實感和成就感。

做法:賞析優秀商業廣告的創意和色彩搭配,介紹色彩的基礎理論。

      預備一些舊報紙、舊雜誌、糖果包裝紙、塑膠泡沫等材料和剪刀、膠水等工具請學生拼貼成一幅作品,主題不限,完成後介紹作品的主題和涵義。                                                                                                                                                             

過程:一些富有創意、趣味十足、色彩豐富的海報和影視廣告非常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對沒有主題限制卻需要使用實物的粘貼作畫方式充滿新鮮感,但確定主題顯得猶豫不決,不斷翻閱舊報紙雜誌沒能動手製作,教師建議暫不考慮主題,選擇一張構圖、色彩、或是內容能吸引自己的圖片剪下貼於畫面,再以此圖片作為主題或線索繼續創作。學生很快陸續進入狀態,只有個別學生模仿同學的畫面形式,教師對幾位學生進行單獨的輔導,引導他們從已有的素材聯想和動手嘗試新的表現形式,最後也能投入其中。由於經歷自身的思考和動手,學生們都感到充實感和成就感,在完成畫作後都積極用“語言”講述畫面的內容和形式,得到教師的肯定,但沒能對畫作進行故事性或寓意性的創作,教師鼓勵學生以此為要求在課後多嘗試創作。

6、集體創作風景畫。

目的:體驗合作的力量,培養分享與合作意識,在集體完成大幅作品的合作中訓練相互協調的交往能力,提高繪畫表現力。

做法:欣賞大場景的人物、風景作品,分析畫面的構圖與透視關係。

提供大幅紙張和繪畫工具請學生共同完成一幅風景畫,完成後請選出代表向教師介紹繪畫過程。

過程:活動剛開始時有學生不分青紅皂白的拿起筆就畫,有學生立刻動手阻止,因此發生了爭執,也有學生坐在一旁不太願意參與活動的,課堂氣氛緊張。教師對此並沒有進行干預,而是靜靜等待。一段時間後,有兩名學生開始協調局面,進行分工,爭執停止。不時有學生向負責協調的同學申請在畫紙的不同位置繪畫,於是有了對繪畫位置和內容的溝通,繪畫時也有學生主動在旁充當技術指導,起初坐在一旁的學生也從觀望轉而進入討論中。作品完成後學生沒有經過討論而是很自然由負責協調工作的同學向教師簡單彙報了繪畫分工,教師並沒有對畫作做出太多的評價,但對學生合作的過程給予充分的肯定。在課堂上剩餘的時間教師要求學生各自對集體繪畫活動進行內心思考和感悟並自由活動,自由活動時間裏8位學生竟共同自發玩起“手蓋手”遊戲,教師沒有因課堂紀律的約束而制止他們,遊戲一直持續到下課,歡快的氛圍也一直持續到下課時刻。

 

五、研究結果:

眾多研究證明繪畫治療能促進自我完善與社交技能,本實驗部分也實現了最初的研究預期,也就是聾校美術教師將團體美術治療技巧用於課堂上有助於提高多重障礙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8名多重障礙聾生積極參與團體繪畫活動,能將不良情緒和情感以繪畫形式宣洩並體現繪畫的愉悅感,與教師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係,能表達內心真實想法,與同學間的矛盾減少,自發進行集體活動,氣氛和諧。

 

六、研究分析:

1、團體繪畫活動對多重障礙聾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效用

王昱在《東莊論畫》中說到:“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繪畫行為就是有這麼一股強大的力量,能使容易情緒激動的聾生不自覺的放下煩躁不安,避免不良情緒的滋長和用暴行去宣洩情感,靜心去思考。其實也是給予了一種安全、幸福的表達內心情感和思想的方法,繪畫藝術有自己線條、色彩、構圖等特殊的語言,如紅色代表熱情,可賦予力量,藍色使人感到清涼、鎮靜和舒緩,對於不能用話語來表達或封閉自己的聾生們繪畫勝過一切理性的文字和肢體語言,因為它可以讓人放棄緊張的防禦行為來表達出感性資訊,與看畫者通過心靈的溝通。在不過分強求繪畫技巧的集體環境中,聾生投入身心去完成畫作會得到同學老師的贊許,過程其實是意識力、自尊、自我概念的提升,對於生活學習都存在自卑感的多重障礙聾生來說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無疑就是對它們勇敢與人交往的莫大鼓勵,愉快的團體繪畫活動經歷能慢慢促進他們社交功能的康復。

2、課堂上團體繪畫活動主題和美術治療技巧的運用

心理學博士孟沛欣按照諮詢目標將藝術療法的臨床技術分為探索個人內心、促進和諧關係、表現內在情感、推動自我認知、出盡人際關係、瞭解社會關係網圖六大類[4] ,以此作為依據並結合聾生的具體情況本實驗選取了部分做修改與調整,確立六個團體繪畫活動的主題,起到了積極作用,首先是為聾生參與繪畫活動提供了切入點,不至於盲目或不知所措,對於感興趣的主題它們更能儘快消除不良情緒投入其中,合適的主題能幫助聾生理解和表達,順利進行自我的體驗和探索,同時也能安全地融合到團體合作氛圍中,取得互動。由此也證明團體繪畫活動的主題應該是教師以聾生為本而確立的。教學方法決定教學效果,課堂上的團體繪畫活動是借鑒了繪畫藝術療法的臨床治療技術開展的,實踐中有幾點應引起重視的是:首先建立在美術課堂上的繪畫活動不能脫離美術教學本身而一味進行心理輔導,正如克萊曼的“美術作為治療”理論中強調的創作過程本身的治療力量[5],美術創作本來就蘊藏著有利於身心發展的資訊,在美術課堂上注重繪畫給聾生帶來的愉悅感和教授聾生一定的繪畫技巧更有利於他們今後自我調節情緒和改善生活品質。其次要重視活動中聾生對作品的分享,這不僅是聾生利用作品和“語言”將情感外化,更是個體外對個體的理解與幫助,但做作為教師不該強迫聾生講述不願意表露的資訊,應以尊重學生的私隱作為首要前提,通過美術指導、共情等方式幫助聾生將感情投射在畫作上做出隱性的回饋即可,更不能以知情人自居判斷或詮釋聾生的畫作或思想,以某些理論或對某些符號解釋來判斷人性從來不是教師的工作範疇,而是與聾生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收集一切包括作品和非作品表現綜合評價,做出適合的指導和提示,幫助他們克服自身限制自由表達,健康成長。再有為實現活動調和聾生的情緒衝突、促進自我、發展社會技能的最終目標,發揮聾生的視覺、感知完整性或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整合肢體動作、多媒體視覺素材、其他藝術手法等形式開展活動更能發揮繪畫介質的效能。

3、聾校團體繪畫活動中美術教師的作用

教育最人性化的表現是相互的溝通,而不是機械的灌輸。所以教師與聾生在對話前首先是相互尊重、接受和誠懇的,需要教師以心理學上所說的共情[6]或是捧有同理心的態度與聾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還有在教育過程中的不斷鼓勵、激發、指導等等。教師是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人,聾生對固有的生活圈子容易產生安全感,對聾校教師更是有很強的依賴性,相信陌生的美術治療師對其進行輔導並非易事,聾校美術教師的角色可以在此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這種歸屬感最終也是需要教師的引導轉向家庭或社會的不同個體。但美術教師於課堂引入心理療法相關技巧的資格可能會受到專業上的質疑,確實教師缺乏診斷和治療的背景,但聾校美術教師可以做的是指導和鼓勵聾生克服自身的障礙來自由表達與交往,而且對美術教師的相關培訓使之成為雙師型教師抑或聾校美術與心理健康教師的合作也是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換句話說,在聾教育情境中整合現有資源來想方設法建立更完善的美術治療資源是必要的。

4、校外資源對多重障礙聾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輔助作用

在聾校這個相對封閉的安全空間裏開展團體繪畫活動是有效的,繪畫本身就可以給聾生一個釋放情感情緒的表達方式,使他們有機會選擇或者控制揭示個人問題的深度,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較少焦慮,單純地享受繪畫和分享本身,但是團體繪畫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多重障礙聾生衝破身體的障礙,克服自身的心理困擾,運用繪畫表達內心,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成功回歸主流社會。美術治療或會因治療者和當事人的種種情況隨時終止,但作為學校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直伴隨聾生左右的,校外活動是學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有助於聾生從封閉的狀態解脫出來,提升社會技能,獲得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但並不是任何多重障礙聾生在任何階段都適合參與各項校外活動,對於還不能與他人分享或有強烈排斥他人情緒的聾生需要逐步建立心理機制和自信心,循序漸進,否則很可能會對其造成二次的創傷和痛苦。

 

五、參考文獻

[1]丘鴻鐘.藝術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212

[2]樊富瑉.團體諮詢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181

[3]莫斯奇裏.繪畫心理治療-對困難來訪者的藝術治療.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307~311

[4]孟沛欣.藝術療法-超越語言的交流.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18~119

[5]周紅.美術治療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南京:南京食飯大學出版社,2011.12~13

[6]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437

附錄:

                   

              

 

 

 

 

圖1                                     圖2

 

圖1:作者完成作品時間較短,繪畫過程心情愉悅,能較好地捉住自己的外貌特徵,有明快的色彩。

圖2:作者為男性,但在自畫像和人-樹-房活動中理解主題後都繪畫出一女性形象,而且思考的時間很長,顯得猶豫不決,基本都是下課前幾分鐘完成,線條虛弱,不肯定。

               

 

 

 

 

圖3                                 圖4

圖3:作者在描繪我的同學主題時以喜愛的卡通形象隱喻同學間的情感。

圖4:作者在短時間內抓住同學們的外形特徵並表現出集體形象,繪畫表達比肢體語言有溫馨感。

 

             

 

 

圖5

圖5:作者在我的家人主題中弱化了家人的形象,只是用平面圖的方式表示出家的佈局和物件擺放位置,也沒有色彩。

      

          

 

 

 

圖6                      圖7                     圖8

 

圖6、7、8:作者在色彩塗鴉活動中自由表現,愉快體驗色彩、質感和序列。

       

          

 

 

 

圖9                                 圖10

圖9、10:作者在不限定主題的粘貼畫創作中發揮自己的創意。

    

           

 

 

 

圖11                                圖12

圖11、12:作者在合作繪畫活動中相互溝通交流完成作品,更自發遊戲,延續和諧氛圍。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E5%9C%98%E9%AB%94%E7%B9%AA%E7%95%AB%E6%B4%BB%E5%8B%95%E5%B0%8D%E5%A4%9A%E9%87%8D%E9%9A%9C%E7%A4%99%E8%81%BE%E7%94%9F%E4%BA%BA%E9%9A%9B%E4%BA%A4%E5%BE%80%E8%83%BD%E5%8A%9B%E7%9A%84%E5%BD%B1%E9%9F%BF%E7%A0%94%E7%A9%B6%E5%A0%B1%E5%9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