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以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促進聾生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以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促進聾生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

葉嘉慧

佛山市啟聰學校  

摘要

本文擬對網絡環境下的聾校語文教學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了網絡資源在聾校語文語言教學中以及對於聾生的語言表達、溝通交往等能力培養的作用,並分析了網絡環境下,教師應如何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

關鍵字:網絡環境    聾校    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語言溝通    語言表達能力   自主探索  

    聾生由於聽覺上的障礙,對外界資訊的接受主要依靠視覺分析,因此與健聽人相比,聾生的資訊獲取面就相對較窄,對事物的理解也多停留在表面上。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聾生看不懂或不能完全看懂教師的教學口型,將近70%的聾生表示看教師手語有困難,即使是看話和看手語能力較強的聾生也大約只能從教師教學語言中獲取到55.2%的有效資訊。這說明了聾生在課堂上能獲取到的有用的語言資訊很少,語言溝通上存在很大的障礙,這嚴重影響了聾生語言的發展和知識的獲取。而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不難發現多數聾生存在閱讀理解以及語言表達上的困難。如對文章中出現的生僻片語、長句難以理解,從而影響學生對全文的理解及閱讀;或對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對深層含義卻難以進一步解構;又或不善於對課文整體架構的掌握,只注重文章的個別枝節,而忽略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係,忽略從整體上去理解課文。另外由於聽力的缺失,聾生對外界資訊的接收相對狹窄,閱讀材料中的許多事物對聾生來說是陌生的,再加上由於受語言理解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聾生閱讀的興趣不高,閱讀能力不強,個體語言表達能力也相應比較弱,寫出的句子也存在語句不通順、意思不完整等情況。語言能力上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聾生髮展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是不利於學生與主流社會的溝通交流的。

 另一方面,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課堂上的講解,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的方法嚴重的阻礙了聾生的思維發展,容易使學生形成不思考、不創造便能得到答案的思維慣性,造成學生的惰性。聾生對外界資訊的吸收因缺乏聽覺這一重要來源,故集中力較難長時間維持。而枯燥單一的講解也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日漸削減。同時現行語文聾校教材相對較為落後,有許多課文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聾校教材更新的緩慢使課內閱讀從質到量都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及發展需要,聾生與外界的溝通交往也因此受到了局限。

語文教學是發展聾生語言的重要途徑,如果語文教學形式仍局限於課堂之內、教科書上,就容易造成學生因缺少源源不斷的語言信號刺激,而使其言語發展的速度更加緩慢。因此當我們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和新的探索的時候,我們認識到進行閱讀教學,擴大學生閱讀量以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其溝通交往水準。

《語文課程標準》在關於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段話明確地指出:閱讀教學不應該是繁瑣的分析,而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是閱讀教學中的主體,老師則是閱讀教學中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閱讀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創造性的個性化閱讀,並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目的,實現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與他人進行正常溝通交流。

而對於聾校的閱讀教學、語言教學,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從語文教材教法到語文教學論,從語文課堂傳統教學到利用網絡輔助教學,閱讀與語言教學的定位是不同的。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聾生的閱讀以及語言表達教學,提高聾生的認知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全面地認識把握事物,並能順暢的表達個人意見,與外界更融洽地交往溝通呢?

21世紀是資訊網絡的世紀。以多媒體電腦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要標誌的資訊技術,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同時改變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方式。而網絡的自由開放、資源豐富、交互性強,網絡多媒體的圖、文、聲、像等強大的優勢,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將具有: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內容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這將彌補了聾生閱讀理解以及辭彙量匱乏等方面的不足,其巨大的資訊量為聾生提供了很好的通過視覺獲取資訊的平臺。同時網絡交互性強的特點,對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加強他們與外界溝通交往等方面,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針對聾生以視覺彌補聽覺的情況,在教學中,嘗試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特徵的多媒體網絡作為輔助手段,力圖克服傳統教學弊端,以求更有效的優化教學過程,帶給聾生全新的視覺感受,豐富聾生的視覺經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力求使聾生早日的融入主流社會。

網絡閱讀是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其大規模的知識庫與不斷更新的資訊,易於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互聯網採用的是超文本鏈接,能逐層深入地為讀者提供所需資訊,而這種發散性的網狀資訊結構是符合人的認知順序的。網絡的閱讀模式能為學生提供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的介面,刺激了聾生較擅長的形象思維,能填補學生因生僻字片語而產生的閱讀困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同時由於電腦網絡相對於聾生來說是一項較為嶄新的學科,而且網絡中的資訊量大,來源廣泛,更新速度快,聽覺上的障礙在網絡中的影響也不大,因此大部分聾生對網絡的一切都十分感興趣。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聾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自主的探索性學習是現代教育理念中較為有效的學習方式,而自主性學習又能在互聯網中找到了很好的應用空間。互聯網中豐富的視覺圖像、資訊資料為聾生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及獲取知識的平臺,同時在這一平臺中,為學生展現的是不同觀點的多角度的資訊。而在網絡的閱讀環境中,聾生能根據學習任務及自己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這一教學模式,能真正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達到訓練學生閱讀、理解文章,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從中篩選獲取知識,而互聯網上交互式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組織語言表達個人看法意見,並最終實現自我更新創造的目標。由於資訊的查找、篩選、獲取、創造全由聾生自主完成,因此學生對資訊的記憶會相對較為牢固。

如,在進行《背影》這篇散文的講授前,我讓學生自行於網絡中查找朱自清的相關資料,以此作為課前預習內容,但對搜集範圍並未作多大限定。課文講授前,讓學生在全班中展示自己於網絡中所獲取的資訊。令我驚喜的是,學生搜索到的資料非常廣泛,從作者的生活背景到其作品所表達的思想都有所涉及。在充分瞭解作者及文章相關背景後,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提高了,對文中作者與父親的深摯感情有了初步的理解。在這一理解基礎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研習就變得相對容易了。對於一些疑難點,同學們在相互討論交流後,也都能結合網絡資料,較好的組織語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表達個人意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溝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訓練。而另一方面,與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相比,學生對自己搜索所得的知識掌握得也較為牢固。

由此可見,網絡環境下的閱讀以其豐富的圖文資料、快速的資訊更新等優勢,大大的提高了聾生的閱讀興趣;以其強烈的色彩、變化的形態,直觀、形象、生動的刺激了聾生的注意力;互動多角度的介面充分的發揮了聾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綜合而言,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聾生的閱讀、語言能力,使其與他人的溝通更順暢。

     那麼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使聾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呢?

  1. 教師應是聾生網絡閱讀、語言訓練中的引導者。

    網絡環境下的閱讀與常規性的閱讀有一定的差異。首先網絡資訊更新速度十分快,面對不斷更新及大量的資源,閱讀者必須排除垃圾資訊的干擾,並快速的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同時,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因此其中的資訊也會隨之良莠不齊。聾生的閱讀速度相對比較慢,篩選資訊的能力較差,是非辨別能力也正處於引導發展時期,面對鋪天蓋地的資料,常常會無從入手,查找的資料也有可能抓不到點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加以適當的引導,指導學生如何查找準確的資訊,以及怎樣篩選合適的資料,並最終做出總結歸納。不同於教學對象為健聽生的可完全放權於學生的課堂,結合聾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要搜集的主題,給學生設定一個大概的範圍,既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又避免學生因缺乏明確的目標而漫無目的地查找。當然,對學生的要求也可分階段的不同而相應作出調整。如在教授初期可以把範圍定得較小,為學生指出要搜集的關鍵字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並初步掌握該從該哪個方面作為切入點、該如何搜索、該選擇哪些材料,等學生能較準確的篩選相應資訊時,可逐步擴大問題的範圍,或讓學生根據課文自主搜索,留給學生更多思考、創造的空間。

    如在講授《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時,因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此時尚是初期,學生對這一教學模式還比較陌生,於是我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範圍相對較小,所提出的要求也比較具體。在查找作者資料時,我讓學生查找的是海倫·凱特的童年生活及如何學會第一個單詞的,此時對學生的要求比較明確,學生基本只要按照教師所提的問題進行網絡搜索便能得到答案。而這一課前準備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資料,先行自主瞭解海倫艱苦的學習過程,為接下來感悟海倫的不懈精神做鋪墊。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逐漸熟悉了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其搜集以及篩選資訊的能力有所提高。在講授學期後段的《荔枝蜜》時,同樣是查找作者資訊這一方面,這一階段已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問題範圍變得相應較為寬泛了,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不需過於詳細具體,只提出“查找作者及蜜蜂的相關資料”,根據這一提示,學生也能較準確地篩選出與課文有一定關聯的資料資訊,並能在課堂上自己組織語言進行回答了。

  2. 教師應是聾生網絡閱讀、語言訓練中的輔導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掌握者。但在過去的常規教學模式中,卻更多的是由教師做主導。在學習方面,聾生一般依賴性較強,這也造成了教師習慣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或者全堂灌,學生在其中只充當聽眾,甚至是“消極的知識掌握者”。這一教學模式,使得知識多由教師強加灌輸,學生思維跟著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創新,更容易形成惰,這不僅不利於學生的思維、語言發展,更會影響他們溝通能力的培養,成為回歸主流社會的一道屏障。

    而新課標則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在其中只充當輔導者的地位。教師不應為考試大綱而教,應從學生的成長需求以及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所想學而教。網絡環境下的閱讀、語言教學更應如此,把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在初步閱讀文本後,可由學生提出疑問,再由老師把問題分類:哪些問題可以現場回答、哪些可在書上查找、哪些應該利用網絡查找……接著根據分類逐步解決問題,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由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尋找答案。而一些重難點則可在教師的輔導下,上網查找,再在班上公佈答案。這一過程,教師並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穿梭於學生之間,充當輔導者的角色。當然,當學生完成任務,在班級中分享交流答案時,教師也不應只做壁上觀,而應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語言表達、溝通交往進行輔導,使其通過這一過程中,逐步領悟、並掌握怎樣表達自我個人意見以及如何與他人分享溝通。這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提出問題、生生互動、討論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溝通交往能力得以訓練和提高。

    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前提是:學生有較自覺的學習能動性,並習慣就課文提出相應問題,有一定的質疑精神。這相對於聾生現有的基礎程度而言,有一定的難度,而相應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培養其質疑提問的能力了。

    以筆者在進行《智取生辰綱》這篇小說的講授為例,當時任教兩個平行班,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語文基礎水準以及語言表達溝通能力較好,課堂表現積極;另一個則相對較弱。開始我對他們都採用了相同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自主提問——問題分類——自主解決——共同探討,但發現兩者接受能力不同,前者能在教師的輔導下很好的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文本也有較好的解讀理解,同時,學生在相互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後者因語文基礎水準不高,剛開始雖能提出問題,但並非解決理解文本的關鍵點。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後者調整了教學模式,在充分閱讀文本之後,為學生出示緊扣文本的問題範例,並輔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相關問題,並共同交流分享溝通,在這一環節的輔導下,大部分學生開始懂得問什麼、怎麼問。對於兩個不同程度的班級,雖然採取的教學手段有所不同,但由此都課看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好輔導者的角色,以獲得知識的樂趣引起學生在網絡中閱讀、思考並自覺發展個人語言的興趣。讓聾生充當網絡閱讀中的主體,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輔助他們解決學習困難,引導聾生培養自主學習、凡事質疑的習慣。

  3. 教師應是聾生網絡閱讀、語言訓練中的激勵者。

    作為教師,我們所關注的不應仍停留在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主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性知識和方法性的學習。而這對於聾生而言,是一個較為複雜、艱難的過程,尤其是網絡環境下的閱讀、語言能力的訓練。聽力的缺失,使得聾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在與健聽人溝通方面也常會因自身語句不通順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語言溝通的學習產生畏難退縮心理。網絡環境下的閱讀雖然能極大的調動聾生的學習興趣,但也會出現學習過程中因困難或對課文提不出問題而產生的畏難心理。此時,教師應加緊對學生的督促和激勵,輔助學生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或給學生訂立思考、查閱資料的範圍,讓學生逐步自主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

    當然,對於學生的激勵方式,並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以及成長需求做出不同的調整。而其最終目的都是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幫助學生開發潛能,為學生樹立自尊自信。在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因其更新速度快的優點,讓教師能有不斷地為學生提供鍛煉、提高、創造的平臺的機會,在教師的激勵下,利用網絡環境,學生能充分體驗到語言的獨特和快樂,讓學生在充滿激情和新鮮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要不斷的激勵學生,使學生對語言表達、溝通的學習持續保持興趣,並將其看成嚮往的樂園,而這就需要教師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並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和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和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了。當學生因教學內容晦澀難懂而失去學習興趣時,教師可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帶領學生共同尋找其中趣味,激勵學生深入探究。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的講授中,面對作者魯迅精闢又富含深意的語句時,不少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興趣有所下降。此時,教師可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調整,把本應作為第一課時中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全文”、“感悟全文論述結構”等知識點,放到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並不急於讓學生理解文本的論點以及全文結構,而是在課堂開始先引導學生搜集當時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在開篇提及的“國聯”、“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含義,引導學生思考:既然作者承認這些“也是事實”,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呢?由於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的故事性比較強,符合聾生感性思維較強的特點,能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此為切入口激勵學生理解作者駁論的寫作結構。一節課下來,學生通過在網絡上自主搜集並瞭解文本的歷史背景,進而感悟理解本文的駁論、立論所在。在此理解基礎上,在接下來幾節課的課文研習中,學生的思路變得更清晰,也能較快的理解掌握本文的中心論點以及論述結構。以此為例可看出,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對學生語言、溝通訓練的激勵作用不可忽視了。

    當然,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網絡環境下的閱讀,雖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但教師不應過分依賴網絡等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應視乎其是否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以及個人自主發展,視乎哪種手段更能使學生易於接受,而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網絡。比如有些議論文,內容較為晦澀難懂,寓意深厚,這時對學生的要求應轉換為對文本內容、重點語句的理解,並掌握其大概論述結構。而網絡的運用此時對於聾生而言似乎並不合適了,教師的引導講解則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小結: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有利於聾生自主發展、自主探索性的培養,透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閱讀,能訓練聾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詞彙量得以不斷的積累,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也相對提高,最終達到與外界順暢溝通交流的目的。而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中,教師應充當引導者、輔導者以及激勵者的角色,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網絡資源,在課堂中充分地體現聾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獲得自主訓練、發展的機會,並借此調動聾生的學習能動性及訓練其創造能力,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速度以及語言組織、溝通表達能力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參考資料:

    1、《現代教育學》 扈中平 李方  張俊洪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第1版

    2、教育部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3、梁華 《基於網絡環境教學模式探討》 刊於《文史博覽》2006年02期

    4、張德華  《網絡環境教學評價的探索》 選於《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5、程益基 《以生為本,構建聾教育課程新體系》  刊於《現代特殊教育》2007年04期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 %E4%BB%A5%E7%B6%B2%E7%B5%A1%E7%92%B0%E5%A2%83%E4%B8%8B%E7%9A%84%E9%96%B1%E8%AE%80%E6%95%99%E5%AD%B8%E4%BF%83%E9%80%B2%E8%81%BE%E7%94%9F%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8%83%BD%E5%8A%9B%E7%9A%84%E7%99%BC%E5%B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