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中國大陸地區低視力學生教學現狀及未來建議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中國大陸地區低視力學生教學現狀及未來建議  

李龍梅

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

一、背景

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視力殘疾兒童的教育越來越精細化,針對其不同的視力殘疾情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是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務。2006年中國統計得出全國大陸地區現有視力殘疾人約1233萬,其中低視力約733萬,占總數的59%,由此可見,低視力人群的教育、康復是特殊教育學校、視力康復醫療機構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更加關注的問題。

追溯中國視障教育的發展歷史,從1874年蘇格蘭聖經工會的傳教士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在北京設立第一個盲人學校、開創中國現代特殊教育的新紀元起,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近百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直沒有考慮到不同程度視力兒童的專門教育和分類教學,低視力兒童無論其視力殘疾程度如何,只要進了盲校,對他們教育就是“一刀切”,其教育、康復問題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1985年,中國低視力專家孫葆忱教授率先在上海盲校進行低視力生與盲生分班教學的試點,中國低視力學生的教育問題才逐漸引起關注。隨後,北京、南京、成都、青島、重慶等各大盲校也進行了這方面的教學嘗試。不過,這個時期低視力教育的重心都放在漢字教學上,而視功能康復訓練大都還處於探索階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事業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發〔2008〕7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09〕41號)等一系列檔的貫徹執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佈實施,進一步將特殊教育納入國家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大局。全國約36所盲校、近100所帶有盲班的特殊教育學校在校舍、基建、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教學設備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低視力兒童的康復、教育問題也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從2002年起,在德國米索爾基金會的援助下,中國先後有3批學校成為了中德合作專案“中德視覺教育”的專案學校,這個項目的宗旨主要是對低視力學生進行視功能的康復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功能視力。近10年來,在外國專家的引領下,專案學校的老師們系統學習了低視力的相關知識,轉變了原有落後陳舊的教育觀念,結合各自學校的特點開展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引領中國低視力教育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可以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到現在短短的二十幾年的時間裡,中國低視力學生的教育有了飛躍的發展。

 

二、低視力學生教學現狀

(一)特教學校和普校的隨班就讀相結合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在盲校和特教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視障學生約有1.5萬人,隨班就讀約有6萬人。大部分低視力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和正常學生一起上課。隨班就讀工作以盲校為依託,建立資源中心,外派巡迴輔導老師給予隨班就讀的任課老師專業的指導和合理化的建議,為隨班就讀的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如大字印刷課本,助視器具等。青島、上海、北京、南京、武漢等盲校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很多的經驗。

(二)專門的低視力班教學和混合編班教學相結合

  《盲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指出:“盲校對盲生和低視力學生應實行分類教學,為低視力學生舉辦低視力班,對於人數不足以編班的低視力學生,可以和盲生混合編班,但應積極創造條件同班分類教學。”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中國的低視力學生也主要採用以上兩種教學形式。但是,由於生源不足、資金投入多、師資緊張等多種原因,目前,中國僅有不到1%的學校把低視力學生和全盲學生進行了分班教學,更多的盲校採用的是混合編班教學。採用混合編班教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極大地發揮全盲和低視力兩類學生各自的優勢,進行互助合作學習。

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不足。由於低視力學生和全盲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結合兩種學生的視力特點進行有效教學,教學時間的分佈、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手段的運用等都需要執教者周密思考,精心設計,無疑極大地增加了執教者的工作難度。

(三)標準化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

在盲校,除了開設普通學校的一般性課程,還開設了滿足低視力兒童需要的特殊性課程。如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就在1-3年級開設了視功能康復訓練課、美工課、形體訓練課,增加了繪畫、舞蹈、器樂等興趣小組。此外,在日常學科中注重視功能康復訓練的有機滲透。如老師們在教學中運用色彩鮮明、反差較大、構圖簡單的教具模型、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地為低視力學生提供看的機會,這樣既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視功能康復訓練。

標準化教學與個性化教育相結合這一教育康復手段近幾年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通過視功能康復訓練,學生們的殘餘視力得到科學有效的運用,掌握了用眼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了功能性視力。

(四)教育康復與醫療康復相結合

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資源和支援系統,推行 “醫教結合”的新路子,把教育康復和醫學康復融合起來。2011年,哈爾濱燎原學校在智障康復方面關於“醫教結合”的成功經驗給特殊教育的辦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2009年11月,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各類專家介入、基層學校參與的“醫教結合”實驗開始啟動,旨在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把教育與醫療融合起來,探索更適合殘疾孩子的教育與康復結合的模式,隨後,上海、南京、福建等地視障教育學校也與當地的殘聯、眼科醫院配合,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尤其是泉州特校,近幾年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績。

三、低視力教學成績與困惑

(一)取得的成績

我們應該看到,為了低視力學生更好的發展,近年來,中國的各個視障教育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積極努力的探索和實踐。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再是低視力學生教育的唯一重點,他們今後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培養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加關注的重心,關注他們潛能的開發,缺陷的補償,關注他們今後是否具備了融入社會的能力。

隨著關注重點的改變,視功能康復訓練工作在學校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學校從硬體投入到軟體建設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我們重慶特教中心為例:

1.環境建設得到進一步優化。在老校區的時候,因地制宜,進一步優化視功能康復訓練的校園環境,通過增強鮮明色彩標識、增加公共區域照度、配備電腦、螢幕助視器、護眼檯燈、投影儀,實物展示台,桌面防眩光等。在新校建設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了低視力學生的需求,建立了專門的視功能訓練室、諮詢指導室、資源中心,為視功能康復訓練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助視輔助器具配置更為充分。為學生配備了數量充足的大字課本、眼鏡式助視器,單筒望遠鏡、閱讀架、放大鏡等,充分滿足低視力學生日常學習、娛樂的需要。

3. 醫教結合探索力度得到加強。邀請眼科醫院專家到學校為低視力學生測查視力,把醫學檢測評估與學校的各種評估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低視力學生的個人檔案,為學生配備合適的助視器具,聽取專家們從醫學的角度對低視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出的指導性建議,然後在學科教學和康復訓練中加以落實。

4.科研課題拓展研究深度。市級課題“對盲校低視力學生進行視功能康復訓練途徑和方法的研究”順利結題,課題組編寫了一部淺顯易懂易操作的視功能康復訓練教材,從認知的角度、檔案的建立,訓練前的評估、康復訓練的內容、課程實踐幾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參與編寫的諮詢指導小冊子在各所學校推廣使用。

5.教師專業知識進一步豐富。運用先進的低視力教育理念引領指導工作,加強對教師的資訊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存在的困惑

在看到上述成績的同時,低視力學生的教育康復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難:

1.早期教育基礎薄弱。 研究表明,3-6歲是低視力兒童視覺發展和潛能開發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康復、補償訓練尤為重要。但中國的低視力兒童大多出生在邊遠農村和山區,缺乏正規的學前教育,家長又往往把希望寄託在醫學治療上而忽視了早期教育,錯過了最佳訓練時機,使低視力兒童早期的各種感官經驗,尤其是視覺經驗發展嚴重不足,加大了日後學校教育的困難。

2.康復訓練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雖然盲校的老師大多都接受過低視力知識培訓,但學習缺乏系統性,且視功能訓練沒有統一的教材,配套的訓練器材,需要上課的教師根據學生的視力特點一邊探索一邊實踐,導致訓練缺乏系統性。此外,一人對多人訓練難度大,因而視功能康復訓練的有效性也無法得到保障。在這方面港臺地區和發達國家領先我們很多,如香港心光盲校就有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器材,有接受過系統而專業的低視力訓練師對低視力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輔導,成效非常明顯。

3.醫學知識和專業設備匱乏。因為學校教師眼科醫學知識有限,缺乏專門的視力檢測儀器和專業手段,因而無法針對學生眼病、遠近視力、視野、放大需求等不同情況選擇有效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畫,配備適合的助視器具。

4.隨班就讀品質不高。目前,低視力學生的隨班就讀更多只是“隨班就坐,隨班就混”,教學時間的緊迫,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隨便就讀學校的老師無暇也無力顧及低視力學生,連學習都處於放任不管的境地,視功能康復訓練更無從談起。

 

四、關於未來思考

(一)全面重視低視力兒童的早期教育

兒童的能力發展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影響,需要三方加強聯手,目標一致、 方法互動、內容互補,構成“三位一體”的育人網路,通過創設合適的家庭教育環境、加大低視力兒童隨園就讀工作,興辦專門的低視力兒童學前訓練機構等方式實施早期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在低視力兒童的早期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特殊教育學校要充分發揮支援指導作用,通過舉辦講座、送教上門等方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培養低視力兒童的各種技能。

(二)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校的主導作用

近十年內特殊教育學校仍是低視力教育的主戰場,今後要繼續發揮這一主戰場的作用實施低視力教學,切實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對低視力學生進行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有效運用學生的殘餘視力,加強視功能康復訓練,提高學生的功能性視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他們今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三)進一步加強對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支持力度

從長遠來看,融合教育是今後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班就讀工作作為融合教育的初級形式應得到進一步加強。要加大對隨班就讀學校和隨班就讀老師的支援和支援工作,特殊學校、隨班就讀學校、社區、醫院、政府建立一套有效的資源和支持體系,使隨班就讀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教育,使教育真正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深入探索醫教結合發展新模式

視力的殘疾導致我們的視障教育無法脫離醫療的支持,缺乏醫學專業支撐的視障教育猶如“無根之木”。“醫教結合”是低視力教育改革的創新模式,是特殊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醫教結合”不是簡單的“醫教”相加,而是把醫療與教育進行科學的整合,視障教育學校要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在市區政府、殘聯、醫療結構的支援下,把教育與低視力學生視力的康復、心理的康復、教育與技能技巧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遵循“當醫則醫,當教則教;醫中有教,教裡融醫;醫為教用,教需醫輔;醫教結合,科學發展”的原則全面實施低視力教育教學,把學生的缺陷降到最低程度甚至消除,讓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最佳水準,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為低視力學生打造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5%9C%B0%E5%8D%80%E4%BD%8E%E8%A6%96%E5%8A%9B%E5%AD%B8%E7%94%9F%E6%95%99%E5%AD%B8%E7%8F%BE%E7%8B%80%E5%8F%8A%E6%9C%AA%E4%BE%86%E5%BB%BA%E8%AD%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