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中國大陸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歷史研究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中國大陸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歷史研究-盲校附設師範班之考證

袁東

浙江省寧波市盲童學校

摘要

本文詳細考證了中國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歷史沿革中的盲校附設師範班辦學狀況,首先介紹了中國九龍、南通、長沙、上海、南京、成都、昆明和北京八所盲校(盲啞學校)設立師範班的基本情況,接著從培養目標、辦學時間、性質、學制與學歷、招生狀況、入學形式、課程體系、師資、畢業生的出路等九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最後總結了盲校師範班對中國近代盲啞教育重要貢獻,提出了盲校師範班對當今特殊師範教育的借鑒與啟示。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期待建立本土化的新世紀中國視障教育師資培育理論與實踐體系。

關鍵字: 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盲校附設師範班

 

中國視障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近代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歷史沿革來觀察:從無人擔當到盲校自行培養,從無師自通、師徒傳授到師範教育,從初等師範帶中等師範,從特殊教育師範到融合教育師範,從洋人師資到國人師資,從國內學歷到國外留學。值得關注的是,培養失明學生成為視障教育教師,是中國近代盲校附設師範班的辦學目的。回顧並考證這一段中國視障教育史,可以總結一些罕為人知的史學軌跡,可以為如今盲人特殊師範教育提供借鑒。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逐步重視特殊教育,中國教育促進委員會成立了特殊教育委員會,開展對盲、聾啞教育的宣傳、推動工作。據1921年統計,在全國12個省23個城市中,已有29所盲人學校近800名盲學生(朱怡華,1994),由此帶來了全國各地盲啞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特教師資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其規模與質量都直接影響到整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在早期,教師均由外國傳教士擔任,民國前後在九龍、南通、長沙、上海、南京、成都、昆明和北京等地盲校(盲啞學校)設立師範(盲啞師範),之後逐漸由中國人來擔任盲啞教師。

 

一、盲校師範班辦學基本狀況

(一)九龍瞽女書院師範班

1897年,德國基督教喜迪堪會(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HBM)香港分會在港島西營盤設立了盲女學校。1901年,學校搬遷到九龍土瓜灣馬頭角新校舍。大概在1901年至1911年之間,九龍盲女學校已設立師範班,並有畢業學生,「其畢業生都成為一般盲校教師」(王治心,1940)。1911年,九龍「瞽女書院」改稱為「心光書院」(又稱 九龍「心光女子書院、心光瞽目院」)。根據教會年鑒記載:1915年,港英政府為普及盲童入學,在香港鄉村的2所普通小學內,分別設立了2個盲生班,每班10人,聘請九龍瞽女書院師範班的盲女畢業生,作為盲生班教員。部分盲女師範畢業生則留校擔任手工、家政教師或工藝部職員(郭衛東,2012)。

(二)通州(南通)盲啞師範科

通州盲啞師範科,也稱爲通州盲啞師範傳習所、私立通州師範學校附設盲啞師範傳習所、通州民立師範學校盲啞科、狼山盲啞學校師範科、狼山盲啞學校附設盲啞師資訓練班,不同記載有不同名稱。

民國時期,首倡特教師資培養的是清朝末代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1853-1926),他提出創辦盲啞學校之前首先要創辦盲啞師範傳習所。為應急,他認為先為本校培養師資,暫定學制一年。後來,確定學制三年,與本校盲科啞科學制七年相銜接,確定盲啞師範科學制三年,招生對象為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高級小學畢業生或同等程度者(張嗇公創立慈善事業總管理處,1945)。

1912年7月6日,張謇等人開始籌建南通殘廢院、盲啞學校,並同時籌備盲啞師範傳習所。1913年,張謇在狼山北麓觀音岩下,購地6畝爲盲啞學校用地,第二年就動工興建校舍(現爲五山教導大隊營房)。1916年夏,建成校舍38間,招收盲啞學生各4 人,當年11月25日舉行狼山私立盲啞學校開學儀式,張謇親任校長。

1915年10月,張謇租借南通博物苑設立盲啞師範班,第一期招收王秉衡、顧宏引等9人爲師範生,學制一年,聘請煙台、北京盲啞學校的畢庶元(啞科)、崔文祥(盲科)爲教師。1916年12月,南通盲啞師範科第一期9名學生畢業,部分畢業生被聘爲南通盲啞學校教師,如王秉衡、王振音等。

(三)長沙導盲學校(湖南省區救濟院盲啞學校)附設師範科

1916年,由湖南盲人劉先驥先生創辦「長沙市導盲學校」(1916-1952),劉先驥任校長,收容盲童入學。劉先驥於1915年開始籌備經費,1916年1月在長沙市紫荊街租賃房屋作校舍,招收盲人25名,爲擴展辦學,他向當時湖南省教育廳呈請立案。1930年由湖南省區救濟院接辦,更名爲「湖南省區救濟院盲啞學校」,並增收聾啞兒童入學。

1952年10月,湖南省區救濟院盲啞學校與長沙市瞽女院(原名爲長沙市內地會瞽女院,1908年3月成立)合並,正式更名爲「長沙市盲聾啞學校」。1954年起學校隸屬於長沙市教育局領導。1998年8月學校遷至長沙市嶽麓區桃園路2號新校址,2008年11月7日,學校舉行百年華誕校慶典禮,同時更名爲「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

1916至1952年長沙導盲學校36年辦學曆史中,辦有14個小學班,3個師範班,畢業學生181名。1921年學校開設師範科,專收小學畢業的盲人入學,學制四年,培養盲人師資。1933年停辦,師範科先後在1921、1925和1929年招生三期三班(第一、三期學制四年,第二期學制二年),一共招收盲人師範生19人,畢業13人,肖先中等6人留校聘爲教師(韋正強,2008)。

(四)上海盲校附設師資班

上海盲校附設師資班,也稱上海盲校師範科(部)

上海盲童學校先後接受了一些教師進行培訓,但首先考慮的是培訓盲人擔任盲校教師和管理人員。1929年, 上海盲校創辦師資培訓班(師範部), 分初級班和高級班,初中畢業後不能升學的盲生,可入初級師資班,學習二年,畢業後可任初級盲童小學教師(即小學中低年級教師);高中畢業不能入大學者, 可入高級師資班, 學習1年,任學校行政人員或高級盲童小學教師(即小學高年級教師)。師資班招生不拘盲人與非盲人(上海盲校,2002),師資班先後辦了2期,共畢業12人(朱怡華,1994),大多成爲各地盲校創建人或骨幹。如畢業生楊純創辦青島市立盲童學校,任校長20年(1933-1952)(劉淼,2006;魯海,2007;陸安,2006)。

(五)南京盲啞學校附設盲童師資訓練班(初師)(1933)、南京盲啞學校(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高中師範科(中師)(1937)

南京盲啞學校高中師範科,也稱盲人高中師範科、盲科高中師範。

1927年初,南京特別市政府委派俞友仁(南京慈善機構普育堂堂長)籌建南京盲童學校,同年10月3日開學,俞友仁兼任校長,校址在大佛地(今長樂路),開始時只設盲科甲乙兩班,10多名學員,是中國第一所公立盲童學校。1929年4月,學校遷至船板巷,改由南京市教育局管轄,8月增設啞科,學校改名爲南京市立盲啞學校,委派陳子安爲校長。1932年至1937年,該校在小學部的基礎上,陸續增設了中學部、職業部、高中師範部,後又增設幼稚部。學校開始募捐籌款增添設備,教養並舉,以教爲主,逐漸走上教育正軌。到1936年,盲啞學校已有5個年級,在校盲生24人,啞生68人,總共92人,教師24人。學校全年經費達11258元,而同年的南通私立盲啞學校全年經費才2400元(鄧小東,2003)。

1933年7月,盲科小學第一屆學生畢業,9月學校為這些畢業生開辦了「盲童師資訓練班」(南京市政府,1933),設立了初中、初級師範和職業課程(英文打字和藤工)(首都市政府,1930)。1936年7月畢業,因無出路,全班畢業生8人在校苦等半年(廣東省政府,1936),1937年春,學校又為他們創辦了高中師範科,原來的「盲童師資訓練班」改為盲科初中(羅福鑫,1984)。

1937年,高中師範科只上了一學期課,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停辦,師生各自逃命。後來,南京淪陷,南京盲啞學校奉命西遷至四川,1938年8月在重慶對江江北縣劉家台複課, 後因日軍轟炸,重慶市疏散人口, 學校又遷江津劉家祠,1939年寒假,盲科高中師範科首屆學生畢業,只有3人(羅福鑫為其中之一);1942年5月由教育部訓令將南京市立盲啞學校改爲教育部直轄國立學校,定名爲「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成爲民國時期中國唯一的國立特殊學校。1948年,南京市立盲啞學校設有小學、初中、高中師範科,在校學生分爲盲、啞兩部一共16班。盲生部設有7班,有高中師範科三年級、一年級各一班,初中一年級一班,小學一、二、三、五年級各一班;啞生部設有9班,有初中一、二年級各一班, 小學七班(教育部,1948;鄧小東,2003)。1951年,盲人黨員胡正緒當校長後,撤銷了盲科高中師範,此後一直沒有恢復(羅福鑫,1984)。

1946年7月,「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遷返南京, 校址勘定剪子巷17號。次年2月,教育部將其交還給南京市,校名恢複爲「南京市盲啞學校」,當時設有15個班,207名學生,教職工42人。1949年南京解放,南京市立盲啞學校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1981年10月,南京市盲啞學校正式分爲「南京市聾啞學校」和「南京市盲童學校」,聾啞學校遷往禦道街新校址,盲童學校仍留於剪子巷。2004年盲童學校原址擴建竣工,現校名爲「南京市盲人學校」,江蘇省盲人教育資源中心掛靠在該校,中心職能之一是培訓師資。

(六)成都盲啞學校附設師資班

成都盲啞學校附設師訓班,全稱爲「成都市基督教盲啞學校代辦盲殘教育師資訓練班」、 「成都市基督教盲啞學校代辦盲啞師資訓練班」。

1918年,英國聖公會差會幹事裴成章(A. A. Pillips)在四川綿州黃家巷(今綿陽市涪城區黃家巷)創辦「社會服務盲校」。1922年9月,由美國浸禮會牧師夏時雨接辦, 盲校遷往成都, 更名爲「社會服務團盲童學校」,後改名爲「中西慈善團盲啞學校、成都市基督教盲啞學校」。1943年起,學校受四川省教育廳和中國盲民福利協會委託,代辦「盲殘教育師資訓練班」,後改名為「盲啞師資訓練班」。1950年9月學校改名成都市私立盲啞小學,後改爲成都市盲啞學校,2003年12月,學校改名爲「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陳建華、潘玉虹,2006)。

民國時期的成都市基督教盲啞學校師資班,由校長羅蜀芳主持,師資班學制三年(理論,實習一年。盲人和明眼人都可以報考,報考者要有中學文化程度,要通過考試才能入學,學生免一切費用。師資班先後在1943、1944和1947年招生三期三班,一共招收師範生55人,畢業26人(謝新農,2004)。師資班聘任教師10人(專職3人、兼職7人),在課程設置方面,師訓班「除按照後期師範學科講授外,更加授盲啞教育實施法、盲啞教材教法、盲字教學、手勢教學、盲殘心理及學校行政、職業教育概論等學科」。師訓第一班開設了國文、數學、公民、衛生、曆史、地理、生物、理化、英文、勞作、音樂、體育、教育概論、兒童心理、學校行政、各科教材及教學法、盲字教學、手勢教學、盲殘心理、盲啞教育實施法、盲啞教材及教法、操行、軍訓等23門課程以及實習(謝新農,2005;陳建華,2006)。

師資班承諾學生畢業後,請中國盲民福利協會分派教職,但必須要有二年服務期。以第一班最終畢業的10人爲例,1945年7月畢業時,就以月薪100萬元的待遇全部分配到成都市基督教盲啞學校和成都市私立明聲聾啞學校工作(陳建華,2006)。抗戰後,各地特殊教育機構相繼恢複和創建,師資需求較大,已培養的教師又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各地還出現了嚴重的「盲啞師資荒」現象。

(七)滇光瞽目學校附設師範班

1922年11月,中華佈道會教士李慕珍和許秀蘭在雲南昆明創建了「私立滇光瞽目學校」(也稱「中華國內佈道會瞽目學校、振聵瞽目學校」),這是雲南省第一所盲校,學校聘請廣州明心盲校女教師余素娟來昆明任教並擔任校長。校址最先設在磨盤山(現今翠湖南側),1924年,由基督教內地會所屬一個德國宗教團體接辦,遷到北門街。後來,學校曾因經費困難,被迫停課。1926年德國女傳教士米學信出面籌集經費,恢複辦學,但不設文化課,以學習誦讀《聖經》爲主,兼學毛衣編織技術。1932年,學校遷到青雲路小吉坡,增招男盲生,並傳授藤蔑編織工藝,後逐步擴充爲一所盲童完全小學。1939年,爲躲避日本飛機轟炸,學校遷至安甯縣,1944年又遷回小吉坡繼續辦學。

到1949年解放前夕,滇光瞽目學校已辦有幼稚班、小學班、中學班、師範班,還有實習工藝部,在校學生75人,教職員11人。學校曾附設高級師範班,專招盲人入學,培養盲校教師(楊志成,2007),但僅招收過一屆學生,1949年6月11日有5名盲女學生畢業。

1951年12月29日,人民政府接管滇光瞽目學校。1952年,滇光瞽目學校更名爲昆明瞽目學校,義光盲啞學校更名爲昆明聾啞學校,部分教師及盲生部並入昆明瞽目學校。1959年,昆明瞽目學校更名爲「昆明盲童學校」。1961年12月,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兩校合並正式成爲「昆明盲啞學校」,1978年11月,學校搬遷至大觀路42號至今(楊志成,2007)。目前,昆明盲啞學校在原址重建校舍,雲南特教師資培訓中心掛靠該校。

(八)北平啟明瞽目院附設師範班(北京盲校師範科)

北平啟明瞽目院是由英國蘇格蘭基督教聖公會牧師穆•威廉(William Hill Murry)於1874年創辦, 1950年左右,小學畢業生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立初級師範班(簡稱初師班),讓學生繼續學習,也有培養盲人教員的意圖,但具體辦學方針不明確, 1952年1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局核查,初師班有學生24人(教育部1954;北京市教育局,1952;沈曉初,1952),1954年8月24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接收啟明瞽目院,改名為「北京市盲童學校」(王樹旺、張汝蘭,1986),目前,北京盲校正在原址重建校舍,北京視障學生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掛靠該校。

 

二、盲校師範班培養目標

  八所盲校師範班主要考慮盲校學生升學,提高學歷層次,促進就業;同時培養當時所急需的盲校(盲啞學校)師資,以及其他盲啞機構、協會和團體的工作人員。

1912年,張謇先生根據外國研究盲啞兒童出現率為人口的2 %。,推測當時中國四萬萬總人口中,盲啞兒童約有80萬,“盲啞累累,教育無人”,盲啞師範教育任務繁重,提出要創辦盲啞學校之前,首先要創辦盲啞師範傳習所(張謇,1912)。1912年7月6日,張謇等人開始籌建盲啞學校、盲啞師範傳習所。1915年10月,張謇設立了盲啞師範班。

長沙導盲學校和上海盲校設立師範班都是方便盲人學生升學,以及考慮盲人擔任盲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需要。南京盲啞學校更是如此,為了讓小學畢業生升學,1933年先是辦初師學歷的盲童師資訓練班,1937年再辦中師學歷的高中師範科,兼顧升學與就業。

1943年創辦的成都盲啞學校師訓班主要任務是培養盲啞教師,是受四川省教育廳和中國盲民福利協會聯合委託代辦,帶有政府行政行為,相對來說,辦學很正規,學生入學免一切費用(學費與食宿費),畢業包分配(中國盲民福利協會分派教職),工作和生活有保障。

 

三、盲校師範班的辦學時間、性質、學制與學歷

八所盲校師範班辦學時間長短不一,長的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短的只有一年,二年。有的僅辦過一屆(一班),有的隔幾年招生,辦學不規範。辦學性質也不一,有的在抗戰時期多次遷徙艱難辦學,有的是國立學校附設,有的是政府委託辦學,更多的是私立或教會辦學。學制大多一年或二年,相對應的大概學歷層次相當於初師(初中)或中師(高中),更多的無明確學歷,屬於教師職前上崗培訓。

 

四、盲校師範班的招生狀況和入學形式

八所盲校師範班招生狀況很複雜。有的專招盲人(包括後天失明的盲人、盲軍人),或是女盲人,有的盲人和明眼人皆收;有的專招盲學生,有的也收社會人士;有為本校畢業生免試升學,也有正式考試入學。

 

五、盲校師範班課程體系

各地盲校師範班課程體系初具雛形,有初級師範或中級師範的課程設置,師範畢業生的文化水準基本達到初中或高中程度,同時具有教學知識與技能。課程設置既考慮到普通師範的性質,又有特教師範的特色,有的還加強了英文訓練和醫藥知識。以辦學歷史較長的南京盲啞學校盲科高中師範班和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為例,兩地師範班都是政府創辦(委辦),都是招收初中以上畢業生,教學內容按照部頒師範課程標準設立。成都盲啞師資班要求理論二年,實習一年,實際為三年,事實上與南京盲科高中師範班的學習時間是相同的。成都盲啞師資班側重盲啞特殊課程,增加勞作課時,以更好的勝任盲啞教育工作,傳授盲啞學生自立社會的技能;為適應抗戰需要,在第一、二期課程中加授了醫藥衛生和戰地救護常識(謝新農,2005)。

 

六、盲校師範班的師資

盲校師範班都是附設在本校之內,師資來源大多是本校教師,尤其是特教師範課程,猶為專業和便利,當然,也有外聘高學歷的專任和兼任師範班教師,甚至是外籍人士。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師範班專任教師中,有一些是高學歷或高水準的盲人。

1915年的南通盲啞師範班(第一期)就聘請了北平啟明瞽目院畢業生崔文祥(盲人)爲專職教師以及1916年的南通盲啞學校盲科教師,在校任教三年多(1915.10至1918.12)(南通私立盲啞學校概況;南通市立聾啞學校大事記;通海新報,1916)。

南京盲啞學校盲童師資班(初師、初中)以及盲科首屆高中師範班畢業生、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畢業生羅福鑫(盲人)于1946年大學畢業後,被聘任南京市盲啞學校教員(實際上1945年.9月開始任教)(羅福鑫,1984)、盲科主任。

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教師則是外聘高學歷人員,有專任3人、兼任7人。主持日常教學工作的吳國彪(盲人)為專任教師、教導主任。吳國彪自1934年上海盲校畢業後被保送到聖約翰高中,1936年升入聖約翰大學寄宿就讀,1940年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國留學,先是進入紐約盲校師範部,學習盲人教育,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專修教育,後獲得碩士學位(王揆生,1950),1943年正值抗戰時期,吳國彪繞道印度回國到成都工作,當時僅為30歲(謝新農,2005)。

 

七、盲校師範班畢業生的出路

盲校師範班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是成為盲校(盲啞學校)教師,有的是留校任中小學教員,也有被聘任到其他盲啞學校、盲啞機構和團體工作。盲校師範班畢業生為中國近代盲啞教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有些成為著名的盲啞教育專家,明眼人有王秉衡、王振音、陳紹懷等,盲人有殷志鐸、羅福鑫、楊純、唐子淵、張遐齡、趙保清等人。

王秉衡(1892-1980),江蘇如臯人,1916年畢業於南通師範學校盲啞科(南通盲啞師範),1917年至1970年曾任南通狼山盲啞學校教師、教導主任、校長。建國後,他曆任南通狼山盲啞學校、南通市聾啞學校校長。王秉衡畢生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注重聾啞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1956年被評爲南通市、江蘇省優秀教師。《南通市志》收其人物傳時稱其“堪稱中國早期盲啞教育戰線上勤懇耕耘的拓荒者”(沈雪梅、王淑媛,2009)。

王振音,1927年畢業於南通盲啞師範科,曾任教于南京盲啞學校,又轉赴蘇州,創設吳縣盲啞學校(如今蘇州盲聾啞學校)並自任校長,後又長期任台灣省立臺北盲啞學校啞部主任(黃國偉,1998)。

長沙導盲學校師範科先後在1921、1925和1929年招生三期三班(第一、三期學制四年,第二期學制二年),一共招收盲人師範生19人,畢業13人,肖先中(盲人)等6人留校聘爲教師(韋正強,2008)。

上海盲校師資班畢業生楊純(盲),廣東潮安人,曾任新加坡盲校主任,英文很好,擅音樂,藤工技藝尤爲精絕,1932年11月參與創辦青島市立盲童學校,1934年4月學校改名爲青島市盲童工藝學校,楊純擔任校長20年(1933-1952)。

南京盲啞學校盲生高中師範科在抗戰後方八年(1938至1946),面向四川等地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抗戰勝利後, 爲台灣、貴州、四川、福建、湖南等省培養了許多盲校教師。如盲生高中師範科畢業生羅福鑫被教育部保送到國立中央大學深造(鄧小東,2003)。羅福鑫於1946年大學畢業後,曾任南京市盲啞學校教員、盲科主任。如民國37年(1948年),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派遣南京盲啞學校師範部畢業生唐子淵、王一鳴、張遐齡、楊新華等人,赴台負責台北、台南盲啞學校點字教學(萬明美,2001)。唐子淵、張遐齡等人根據南京盲啞學校點字研究委員會制訂的「標準國音點字」及「心目克明點字」的排列與標音,訂定「國語注音符號點字」,成為目前台灣通行的國語點字(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2000),張遐齡一直在盲啞學校工作,後在台中啟明學校工作到退休(1969..8至1988.2)(利志明,2008)。

陳紹懷於1945年7月從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第一期畢業後留校任教,建國後被調到北京盲文印刷廠(即現今中國盲文出版社)擔任盲文編輯,是明眼人中的盲文專家(謝新農,2005)。

 

八、盲校師範班對當今特殊教育師範的借鑒與啟示

(一)盲校師範班對中國近代盲啞教育的貢獻

1、盲校師範班培養了一大批盲啞教育教員,發展和推進中國近代盲啞教育的重要力量。

根據記載,近代盲校師範班從出現與結束(1901-1954)的55年中,畢業的盲校師範班(有記載的)至少有17期(班)76人。

如長沙導盲學校師範科1921年至1933年辦學,實際辦班10年,招生三期三班,一共招收盲人師範生19人,實際畢業13人,肖先中(盲人)等6人(有記載姓名)留校聘爲教師(韋正強,2008)。

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1943、1944和1947年招生三期三班,一共招收師範生55人,實際畢業26人(謝新農,2004)。1945年7月畢業的第一期10人(有記載姓名),全部在成都從事盲啞教育工作(成都基督教盲啞學校4人、成都私立明聲聾啞學校6人)(有記載姓名),第二、三期畢業生16人分赴全國各地從事盲啞教育工作,如南京盲啞學校2人、重慶盲啞學校1人(謝新農,2004)。

2、盲校師範班兼顧盲人學生升學與就業,以培養盲人成為盲校教師為主,培養明眼人成為盲啞教師為輔。

八所盲校師範班中,除了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上海盲校師資班都是明眼人、盲人皆收,主要目標是培養盲啞教師,而其他六所盲校師範班都首先考慮為本校盲人畢業生升學,接受高一級教育,再考慮他們就業,另外當時確實有盲校師資缺乏的狀況。特別是南京盲啞學校的盲童師資班(僅辦過一屆)專為該校小學畢業生而設立,盲童師資班畢業生因等待就業有半年,學校無奈為這些畢業生申請創辦高中師範科。

根據記載顯示,四所盲校師範班有過辦學7期(班)招生59人,畢業43人,其中,畢業盲人26名,明眼人17名,實現盲人升學與就業目的,盲校師範班是培養盲人為盲校教師的「基地」。

3、盲校師範班盲人畢業生大多數在各地擔任盲啞學校擔任教員,部分優秀者或者還成為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專家,工作和生活有保障。

有文化的盲人完全能勝任盲教育工作,盲人成為盲校(盲啞學校)教師是中國近代盲人職業的較好選擇。

如南京盲啞學校盲科1931年畢業生殷志鐸,1939年至1949年,在南京市立女子中學任音樂教員,同時兼任市立職業中學、盲啞學校、私立鐘英中學、安徽中學、冶城中學以及湖南旅甯中學音樂教員。1940年至1945年,曾在南京青年歌詠團任鋼琴伴奏導師。解放後,一直在南京市一女中擔任音樂教師,直至1981年因病去世(南京中華中學,2011)。羅福鑫先後經歷三級師範體制(南京盲啞學校盲童師資班和高中師範科、中央大學教育系),先後被聘為南京市盲啞學校教員、盲科主任。南京盲啞學校盲科高中師範班畢業生張遐齡自1948年赴台工作,先後在台南盲啞學校和台中啟明學校教學40年,成為點字教學專家。上海盲校師資班畢業生楊純,英文好,擅音樂,藤工精絕,1932年11月參與創辦青島市立盲童學校,後任校長20年。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畢業生由中國盲民福利協會分派教職,工作和生活有保障,如1945年7月畢業的第一期10人(有2名為盲人,一男一女)(羅蜀芳;謝新農,2005),全部在成都從事盲啞教育工作,月薪100萬元(陳建華,2006)。有教育年鑒記載了當時的真實狀況:「盲人職業在中國尚無專業,多在算命賣卜為生,既受教育之盲人,多為教師」(教育部,1948)。

4、盲校師範班實踐了視障學生與明眼學生的融合師範教育,從初師到中師,不斷探索特教師範辦學之路,並為終實現融合大學(高師)教育提供了範例。

如表一、二所示,八所盲校師範班有三所是盲學生與明眼人皆招,實行融合式師範教育,分佈在南通、上海和成都等經濟繁榮的城市,師範班性質有私立公辦(政府委辦)、有私立私辦或教會辦學。有的辦學正規、師資雄厚、招生和就業都很順利,如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

成都盲啞學校是屬於私立學校(教會辦學),實行董事會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師資班卻是政府委託開辦,屬於私立學校公辦班性質,有開辦經費(中國盲民福利協會提供)、有編制(3個教師)和日常經費(中國盲民福利協會按月匯撥),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有聘任教師10人,辦學機制較為靈活。

師資班班主任由成都盲啞學校羅蜀芳校長兼任,但因羅蜀芳校長還兼任另一個私立聾啞學校校長,一人三職,校務繁忙,所以,師資班日常教學工作是由另一個專任教師兼任教導主任負責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專任教師兼主任竟然是當時年僅30歲的青年盲人吳國彪(吳先生是留美教育碩士,英文流利,專修過盲教育)負責。師資班實行考試入學、公費讀書、畢業包分配,畢業服務期二年。師資班允許盲人報考和就讀,如1943年9月第一期招生16人,1945年7月畢業10人(羅蜀芳;謝新農,2005)。值得關注的是,因種種原因,明眼人倒有中途離開而不能如期畢業,2名盲人卻如期畢業並留校任教。據詳細記載,一名劉豐源的盲人師範生(男),四川人,是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修業,考入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在班求學四個學期各科平均成績為72、79.2、70、74,各科畢業成績均分71.9、實習成績72.5,與其他明眼人師範生不差上下,顯示了當時融合教育的真實狀況(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謝新農,2005)。

師資班的課程體系當今有特教師範或是普通師範特師班的規模,設有23門課程,其中,文化課14門,普師專業課4門,特師專業課有5門,另有實習一年。師範生二年理論學習任務繁重,平均一個學學習6門功課。另外,公費讀書以及畢業包分配,也解除了許多貧困學生的後顧之憂,安心求學。師資班考慮到當時中國盲啞合校,開辦盲啞師範,師範生既可學盲教育,又可學聾啞教育,實現“專盲精啞”,培養盲啞教育複合型師資,增加就業機會。師資班認為盲人是可以就讀盲啞師範,是能夠成為盲啞學校教師。

因此,師資班出現了當時中國特殊師範教育的許多「驚人趣聞」:開設了盲啞合一的特殊教育師範班,培養盲啞教育複合型師資;公立盲啞師範班附設在私立性質的教會盲啞學校;聘任盲人為盲啞師範專職教師;盲人學者主持盲啞師範教學管理工作;盲啞師範師資團隊有盲人教師和明眼教師組成;盲啞師範踐行融合教育,既有盲人教師教盲學生和明眼學生,又有明眼教師教明眼學生和盲學生;美籍人士兼任教師,參與盲啞師範教學工作;盲學生和明眼學生共同接受融合(全納)師範教育(或者視障學生隨班就讀盲教育師範班)。

如表一、二所示,七所盲校師範班有四所是專招盲人入學,主要為本校盲學生升學與就業而設立的,實行寄宿制盲人師範教育,分佈在長沙、南京、昆明和北平等經濟繁榮的城市,師範班性質有公立公辦、有私立私辦或教會辦學。有的辦學也有一定規模,如南京盲啞學校盲高中師範科。

南京盲啞學校高中師範科,是典型的公立盲教育師範班,培養具有中等師範(高中)學歷的盲人教師為辦學目標。該校也開辦過盲童師資班(初師性質)。抗戰時期,該校被迫遷徙到重慶江津,1942年5月,成為教育部直轄國立特殊學校,稱爲「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 成爲民國時期中國唯一的國立特殊學校。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民國教育部把教師培養權收回,該班是唯一國家承認學歷與資格的盲教師範(殘障師範)。據1948年教育部的年鑒記載,師範科有二班,分別為一年級和三年級(師三、師一)。盲科高中師範班自1937年開辦至1951年關閉的15年時間中(特別在抗戰流亡九年期間),一共培養了幾十個具有高中(中師)文化的盲教師(羅福鑫,1984)。據1947年記載,師範班畢業留校任教者2人、大學畢業回校任教者1人,其他畢業生則在各地盲校執教,或任普通中學音樂教師,或任傷殘院教官等(孟群,1947)。

抗戰時期(1940年9月),該班畢業生羅福鑫(男),經教育部特批,保送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即後來的南京大學教育系、後歸併到南京師範大學),該生成為中國接受國立大學師範教育的第一位盲人(教育部,1948;羅福鑫,1984),1946年畢業,被南京盲啞學校聘為教師、盲科主任。1948年,該班畢業生趙保清(女)也被保送進入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系(羅福鑫,1984),1952年畢業後成為啟明瞽目院(北京盲校)教師(北京市教育局,1952),直止退休。南京盲啞學校(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盲科高中師範班為實現中國近代國立視障大學(高師)融合教育提供了二個範例。

1942年,南京金陵中學高中畢業生張覃昌眼睛失明(金陵中學,2008),當時僅17歲,赴上海盲校學習盲文一年,返回南京後,家人聘請外國人專門輔導英語二年,在1945年左右向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申請入學,經過考試,正式入學,畢業後擔任普通中學英語教師、南京盲啞學校盲科教師,通曉盲教育,精通英語點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應邀在南京特教師範、天津盲校和北京盲校短期授課(周苗德,2011)。

這些事實(史實)說明盲人是有能力、有水準,與明眼人一起接受最優質的國家高等教育,能順利畢業;接受一定教育(初師、中師、高師)的盲人是完全可以擔任盲校教師(管理人員),乃至普通學校教師、成人教師。

(二)盲校師範班對當今特殊教育師範的辦學借鑒與啟示

1、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有存在的必要性,盲校師資要在盲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培養。

目前,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或被合併,或被關閉,單獨存在不多,設立盲教育專業的較少,高校特教系(特教專業)設置盲教育課程更少。盲校師資大多是在特教系(特教專業)綜合培養,盲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很欠缺,特教專業畢業生的盲教育專業能力與學科教學能力都有待加強。而目前各地盲校新進師資的主流是師範院校普通學科(專業)的大學生,但盲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卻需要在盲校職後培訓與自學,專精程度不夠。各地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有存在的必要性,要妥善規劃、適度發展、定向培養盲教育專業人員。為此,許多特殊教育專家學者都認為專業性是特殊教育發展的方向,專業化發展是特殊教育教師成才的成功之路(丁勇,2004;王培峰、任雲傑,2004;何侃,2004;鄭俏華,2005;談秀菁,2006;唐春梅、成慧平,2006;丁勇,2006 a;丁勇,2006 b;布文鋒,2007;包萬平、李金波,2008;陳小飲、申仁洪,2008;張悅歆,2004;方俊明,2009;趙巧雲,2009),盲校師資要需要在盲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培養,在培養規格、學歷、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等方面,有一定優勢以及實際需求。八所盲校師範班在戰亂時期辦學近50年,據不完全記載,就開辦過17期(班),培養過76名盲校專業教師,許多人在各地盲校(盲啞學校)終生任教,直至退休。

2、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要重視專業課程建設,提高辦學品質,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江蘇南京、山東營口和遼寧營口建立了三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均設立了盲教育專業,重視專業課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盲校(盲聾學校)專業教師,同時部分專業課教師中已成為全國著名盲教育專家。因此,目前要加強現有特教師範(盲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提高專業品質,增強畢業生專業競爭力,幫助畢業生順利進入各地盲校(盲聾學校)任教。如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學制二年,卻開設了23門課程(特師專業課有5門),師資精湛、學生盲聾雙修、盲啞皆通,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畢業生卻供不應求。南京盲啞學校盲生高中師範科畢業生除了在各地盲校任教外,有多人擔任普通中學音樂教師、傷殘院教官等(孟群,1947)。

3、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應該要向盲人開放,盲人可以培養成為盲校教師或盲教育專業人員。

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所設立的特殊教育師範學校盲教育專業,都沒有嘗試讓優秀盲人就讀,儘管當時有部分優秀盲學生(如上海盲校畢業生許立永、寧波後天失明高中畢業生李正年、成都盲啞學校學生趙雄)書面申請就讀南京特師盲專業(周苗德,1989),但最終沒有成功。從表二可以得知,八所盲校師範班都招盲學生入學,只有三所(南通、上海、成都)是明、盲都招,五所(九龍、長沙、南京、昆明和北平)還專招盲人入學,不招明眼人。成都盲啞學校師資班和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南京盲啞學校)盲生高中師範科在四川,還招收過全國各地中途失明的插班生、戰爭失明的青年軍人以及社會上失明青年(鄧小東,2003),辦學頗為靈活。值得關注的是,盲校師範班認為培養盲啞師資重在提高盲人教育,有文化的盲人是盲校教師的主要來源,師範班兼有盲人學生升學與就業的辦學功能。

4、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應該成為視障融合師範教育的先行者,從而推動中國視障融合高等教育發展,視障學生可以選擇更多的大學和專業,實現自我決策、人生目標。

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是培養盲校教師、研究視障教育的「大本營」,畢業生負有促進和發展中國盲教育的重任,他們在特殊學校和普通學校(視障班、隨班就讀點)從事視障教育、教學工作,是推廣視障全納教育的主力軍。特殊教育師範(盲教育專業)本身應成為視障融合師範教育的先行者,帶頭招收優秀盲人青年入學,培養盲人為視障教育教師,開展融合(師範)教育提供標杆與示範。如表一、二所示,八所盲校師範班有三所是明、盲皆招,實行融合式師範教育,地處南通、上海和成都等經濟繁榮的城市,有公立有私立,有個人辦學也有教會辦學。儘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有高校特教專業招收過盲人就讀的個案(如青島盲校畢業生王崢于1996年被國家教委特批保送就讀遼寧師範大學教育系特教專業),但僅僅是特例,並沒有形成規模。而2002年起,上海盲校普通高中畢業生通過考試陸續被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英語、日語、法律、心理學、社會工作系錄取,但是也僅僅是上海市的狀況。目前上海盲人大學生成為視障教育教師僅為二人(上海盲校任崢浩老師,上海師範大學英語系2006年畢業;上海盲校金乃嘉老師,華東師範大學特教系心理學專業2011年畢業)。中國視障融合高等教育大有作為,普通高校(尤其是設立教育學院或師範學院的綜合性大學)以及高職院校應該向視障學生開放,提供更多的可以選擇系科和專業,讓視障學生自我決策、自我奮鬥,最終實現其人生理想。

根據不完全記載,早在民國初期、後期以及建國初期,卻已有部分盲人學生(14人)在教會普通高中、教會大學、國立大專院校隨班就讀中等/高等教育(就讀的大學有4所),甚至留校成為大學教師。

上海聖約翰大學曾招收過部分上海盲校畢業生進入學其附設的中學部,後直升大學部,起初是肆業,後有4名盲學生順利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第一位視障學生于1918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王治心,1940;朱怡華,1994)。肆業學生宋觀麟、章文輝、傅仕德被上海盲校聘為教員(王揆生,1950)。畢業學生英文造詣很高,1人留校擔任聖約翰大學教師(上海盲校,2002);1人擔任上海英語報紙《大陸報》(China Press)翻譯(曹樹勳,1933),另1人(範福保)被上海盲校聘為教員,後來提升為教導主任,在校工作30多年(文軍,1948)。1人(吳國彪)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決定出國留學,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抗戰時期回國,先後在成都和上海工作(王揆生,1950)。

東吳大學法學院(上海)在抗戰之前就招收過上海盲校畢業生王湘元就讀法律,王湘元後來轉入國立音樂院(上海)(國立音專、即後來的上海音樂學院)專研提琴樂理(劉振興,1999),後留學德國(王揆生,1950)。

抗戰時期(1940年9月)以及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9月),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南京市立盲啞學校)盲科高中師範班畢業生羅福鑫、趙保清,經教育部特批,先後被保送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即如今的南京師範大學)(教育部,1948;羅福鑫,1984),以及南京失明青年張覃昌考試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就讀,這三個盲學生成為中國盲人青年成功接受國立大學教育三個案例,他們畢業後分別在南京盲啞學校盲科(1946年)、北平啟明瞽目院(北京盲校)(1952年)以及普通中學擔任教員。抗戰時期(1945年),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盲科初中畢業生顏少璋,被破格允許報考,考入國立音樂院(重慶青木關)(國立音專、1956年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羅福鑫,1984;鄧小東,2003),得到了民族音樂大師、音樂教育家劉北茂先生的精心培養,畢業後成為上海盲校音樂教師(Paulnydia,2006)。1950年8月,上海盲校畢業生王叔培、邵漢文考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1956年,王叔培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成為鋼琴教師(上海盲校,2002;趙繼紅,2010)。。

回顧中國近代視障教育師資培育制度歷史沿革,對盲校附設師範班進行詳細考證,可以發現許多值得借鑒與啟示。中國現代視障教育上下起落,也走過許多彎路,外國視障教育先進理念與實踐還需要辨證對待,要吸其精華,要考慮國情,同時對中國各個時代的視障教育歷史要深入考證、詳細總結,要洋為中用、以史為鑒,開創出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二十一世紀視障教育師資培育理論與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略)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 %E4%B8%AD%E5%9C%8B%E5%A4%A7%E9%99%B8%E8%A6%96%E9%9A%9C%E6%95%99%E8%82%B2%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4%B9%8B%E6%AD%B7%E5%8F%B2%E7%A0%94%E7%A9%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