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視覺障礙者參與協力車活動的口述影像需求之研究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視覺障礙者參與協力車活動的口述影像需求之研究


 韓福榮   簡志樺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摘要

對一般大眾而言,觀賞電視、電影,以及到戶外參與遊憩活動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但針對視覺障礙者而言,卻有接受環境訊息的困難。視覺障礙者因生理的限制需要透過口述影像服務才能了解戶外景像。因此,本研究探討視覺障礙者參與協力車戶外活動的現況,以了解視覺障礙者口述影像服務的需求。

關鍵詞:視覺障礙、口述影像、協力車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現代許多人透過參與戶外休閒活動以收舒展壓力,放鬆身心效用;而實證研究指出休閒活動參與對於工作表現及工作後果能有提升工作績效及降低缺勤率之成效,顯示休閒為工作帶來有效的正面效益。其中,體育性及社交性休閒活動最能帶來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及工作績效,體育性休閒活動可強健體魄,而社交性休閒活動的參與可強化人際關係,並提升自我價值感(陸洛,蔡貴丞,吳欣蓓,2009)。

視覺障礙者本身源於視力方面的限制,導致失去許多身體活動機會,進而影響動作技能的發展;國內針對視障者的研究顯示,視障者所從事的活動大多為靜態、坐式活動為主,相較之下活動量較低,難以達到降低罹患疾病風險及促進健康的效果(曹菁菱,2002)。Sacks, Wolffe & Tierney(1998)的研究指出,相較於明眼的同儕,視障青少年大多從事獨自一人的靜態休閒活動,如看電視、講電話、聽音樂和閱讀等,極少參與動態性的社交互動,如參加合唱團及參與競賽活動等。如能在觀賞的影片或節目中,由志工或輔助人員以口述方式錄製解說音效以使視覺障礙者對於影片內涵及相關係節更加熟悉,以產生更多的樂趣;另一方面如能在戶外活動的參與活動中,針對戶外週遭生態、景色以及人、事、物發展歷程,藉由旁人的引導及解說而更有概括的理解,能對於參與戶外休閒活動之動機產生強化的作用。故,透過口述影像協助使視障者產生參與休閒活動即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此外,透過口述影像的發展,能瞭解語言的陳述是否能與視覺障礙者藉由感官知覺刺激所產生的心像相互呼應,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二、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口述影像,瞭解視障者心像的形成,進而提升視障者對於相關休閒活動的理解、興趣及動機。

待答問題為:

1.視覺障礙者在戶外活動時針對口述影像的需求為何?

2.口述影像如何有效協助視覺障礙者參與協力車活動?

三、名詞釋義

(一)視覺障礙者

本研究所指視覺障礙者,係指「…眼睛無法或有相當困難發揮正常的視覺功能」(國立臺南大學,2006)者。依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分級與鑑定標準: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眼球、視覺神經、視覺徑路、大腦視覺中心)之構造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仍對外界事物無法(或甚難)做視覺之辨識而言。其視力以矯正視力為準,且經治療而無法恢復者。(行政院衛生署,2008)

(二)口述影像

本研究所指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簡稱AD),係指針對影像所提供的口語敘述服務,使視障者能享有與一般大眾同樣的環境影像,適切地將視覺障礙者無法接收的影像加以旁白的敘述,為視覺障礙者提供完整的戶外經驗。

 

貳、文獻探討

視障者因生理方面的限制而導致其對於視覺資訊的獲取有困難,進而影響其參與戶外休閒活動的參與,然如能透過口述影像的協助,幫助視障者在參與室休閒活動中,能有效獲取休閒活動的資訊內涵,可提升其參與活動的興趣。以下就視障者參與休閒活動現況研究、口述影像相關理論研究等二部份作介紹:

(一)視覺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現況

針對視障者的休閒活動與社團活動的研究可發現,休閒活動對視障者具有積極而正面的意義。休閒活動的參與不僅得以改善視障者的體能,而且能夠改善其行動能力、加強社會互動、促進溝通能力、獨立自主、獲得成就感、提升休閒技能、豐富生活經驗(陳五福,1983;Black, 1983; Carr & Theresa, 1992;  Karn, 1989; Kraus, 1990; Lieberman & Stuart, 2002)。

由於視力的限制,視障者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渴望有人陪伴,以減低心中的焦慮和不安,他們也常因為怕麻煩別人或擔心給別人帶來困擾,而放棄參與休閒活動的機會。因此休閒同伴也成為影響視障者休閒參與的重要因素。

(二)視覺障礙者認知與語言之研究

人類的認知能力多藉由後天學習而得。視覺在兒童認知發展及及語言獲得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認知心理學者皮亞傑(Piaget,1964)認為兒童早期視覺的喪失將會影響感覺動作及運思前期的認知功能。視覺為兒童早期重要的感官之一,如:嬰兒藉由視覺與母親互動;並可藉由視覺將他人所指物體,或物體與物體間關係,與抽象的符號系統做聯結進而學習語意。兒童如有視覺上的限制,將會影響認知建構與語言的發展。

然而影響個人的知覺因素最重要的部份為過去的經驗。視障者聽覺方面因視覺經驗不足,無類似的舊經驗及類化作用成為聽覺領悟的泉源與基礎,使其在聽能上的表現僅遵守舊有的經驗,及詮釋聽覺感官上的刺激,無法對刺激完整正確的組織與賦予意義。也可說,視覺的喪失會導致聽覺上的扭曲、延滯及正確領悟上的阻礙(林育德,1996)。

針對視障者在視覺影像轉換成為口述影像過程,往往牽涉另一層次的問題,即為敘事領域的相關研究。口述影像的轉換過程中,需包涵將「故事」與「論述」二面向以「完整的表現」及「精確的關係」呈現,亦即口述影像撰述者如何將影像的情節及相關些微的資訊完整的呈現及描繪,並能精確界定故事與論述的分野,如能掌握兩項原則即能使視覺障礙者享受口述影像所帶來的樂趣(趙雅麗,2002)。

 

叁、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者參與戶外活動所需的口述影像服務需求,採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針對四名研究參與者,自2012年5月起至2012年10月止,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及相關資訊蒐集,探究視覺障礙者參與戶外活動所需的口述影像服務需求。

一、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以親身參與展翼合唱團自民國100年4月份至100年9月份協力車活動為主,經研究者與多名視障者接觸之餘,透過活動承辦人員接洽與引薦,以表達能力佳者為主要對象,以利研究資料之蒐集與處理。

本研究係採用質性研究法中的多重個案研究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研究所需的相關資料。表一為研究對象之簡介:

表一 研究對象之簡介

研究參與者

River

Cathy

Jennifer

Ken

性別

視覺障礙程度

中度

中度

重度

中度

先天/後天失明

後天失明

後天失明

先天失明

後天失明

具備騎乘腳踏車的經驗

研究者確認逐字稿資料,依【受訪者-資料形式-頁數-行數】編碼,參與者分別以:R(River)、C(Cathy)、J(Jennifer)、K(Ken)各案名稱第一大寫字母代表,此外,I代表面談,E代表以電子郵件,P代表以電話進行訪談。例如R-I-1-1,為受訪者R面談第一頁第一行所呈現的資料。

二、資料蒐集過程及方式

本研究從2012年5月起至2012年10月止,進行深度訪談。研究者以最小程度干擾參與者原則(Glesen & Peshkin,1992)親身參與活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並於活動過程中觀察現象或情境。

訪談過程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為錄音,並錄音檔打成逐字稿,並以逐字稿資料與受訪者討論,以確保資料可信度。第二階段以電子郵件訪談,透過文字記錄,將文件整理成文件檔案,並與受訪者討論,以確保資料可信度。

三、資料處理及分析

為提高研究信度,於逐字稿繕打完畢,經校對無誤後,將逐字稿寄回研究參與者檢核,查看內容是否與原意相符,並做調整與修正,減少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的誤解。共2位回覆針對字詞修正與補充,其他2位表示內容無須修正,後續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亦蒐集其他多重證據,如活動相關文獻、宣導手冊、檔案記錄等資訊進行分析與比對,以確保資訊的可靠性(邱憶惠,1999; Yin, 1994/2001);研究者透過三角交叉的方式,將訪談及相關資訊與其他研究者、相關專家、活動參與志願服務者做資料的檢核,以確保資料來源之準確性(王文科,2000;Denzin, 1978b) 。

 

肆、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針對視障者訪談紀錄及相關資料分析與蒐集,分析視障者參與戶外活動時所需的口述影像服務需求為何?以及口述影像撰述者的注意事項,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視覺障礙者對活動技術面的需求

(一)協助視覺障礙者騎乘協力車流暢動作的建立

協力車牽涉兩人的合作及默契程度,起初視障者可能無法馬上抓到訣竅「第一次可能你連怎麼踩都不知道吧,就是反正踩上去就是隨便、亂用力的踩踏。到最後猛踩然後腳筋會疼痛。」(R-I-12-03),並能在有經驗的自行車教練指導下逐漸抓到騎腳踏車的要領「當你踩久了,也會想找方法來減輕負擔,當時有教練去,便跟教練問騎車的方法,後來就騎得很順,現在不覺得踩起來感到很累,算是抓到一個訣竅。」(J-E-07-03),就可得到愉快的流暢經驗;另一方面,可透過志工正確的說明與指導「踩了好幾次都覺得很累,好幾次都不大想參加活動!後來遇到一位志工,他用時鐘的方位,如左腳將踏板踩在12點鐘方向,聽他口令踩下去,馬上就前進了!跟前幾次比起來輕鬆太多了!」(C-I-05-16),進行正確的肢體訓練及視覺輔助,可有效進行合適的身體活動,有助改善運動技巧及平衡能力(Williams et al.,1996)。

透過隨車志願服務者引導,加上視障者多次的嘗試「我們第一次騎回來,全身肌肉痠痛。肌肉使用的方式有問題,可能需要用到小腿,但你可能用大腿,然後就導致運動傷害。」(K-I-05-17),及其他志願服務者的經驗與分享,方使視障者能在隨車志願服務者的有效互動中「那我們有時候聊天會分享說,可能你腳跟往下或怎麼樣,我也嘗試去…各種方法去試,嘗試後,就比較抓得到方法。」(C-I-15-14),完成活動,並能有效增進自我的效能,以提升其自信「很想放棄的時候,車手(志工)就會跟我說過了上坡就會看到美麗的花海,還是有好吃的小吃攤販,聽到這個我馬上就跳起來用力踩!」(R-P-13-04),能持續在活動享受騎乘的樂趣,並持之以恆「志工騎車時的解說及聊天的過程,也是一個影響我繼續參加活動的原因啦!」(J-I-12-13)。

藉由教練或志願服務者的引導、「朋友、志工不斷教我,算是抓到一個訣竅。接下來就是調整自己的一個心態其實整個過程就會很順。」(J-E-07-12),視障者由不斷修正動作的過程,進而形成超乎平常水準表現的高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是自己不肯認輸的態度吧!就會一直問志工或教練怎麼騎,騎了好多次,累得像狗一樣,後來也就騎得很輕鬆。是自己硬骨吧!」(K-P-02-08),而後具備了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反應出高度愉悅的享受感,在精神上獲得滿足(Privette , 1981,1983;Privette & Brundrick , 1987)。

(二)志願服務者與視覺障礙者有效的溝通

協力車活動採取一名志願服務者配合一名視障朋友。協力車活動的完成須仰賴志願服務者在騎乘過程中控制方向,確認視障朋友騎乘的舒適程度,必要時必須調整,並在不同情境下調整騎乘方式「…例如轉彎,必須先跟志工溝通:麻煩在道轉彎或是上下坡跟我們提醒。因為騎乘協力車若志工沒講我們會不知道,我們就在後面拼命踩。我們可能會不知道前面的路況就是一直踩。」(K-I-07-18),如上、下坡速度控制,並適時提示視障朋友的踩踏方式「可是像現在我們騎乘的就是我們自己單位的車子,這種廠牌的協力車齒輪是同步,那前面的動作譬如說停下來沒有踩,我們後面會感覺到。」(J-I-02-07),在此同時需考驗著志願服務者與視障者相互配合的默契與程度,而默契的培養及彼此的磨合並非僅限於騎乘前、中途休息、事後回饋與檢討時才能獲得有效的溝通「我請志工不要騎那麼快,我們一起出力。」(J-P-13-08)。而在騎乘過程中,也不斷地與視障者溝通「因為我都是直接跟他講。」(R-I-16-14)、「如果沒有跟志工講,後面視障朋友不知道志願服務者的出力狀況而踩空,很容易被踏板打到,我懂得要跟對方講,我會直接跟對方講。(K-I-06-05)」,以使視障朋友能獲得成功的經驗。

二、視覺障礙者對口述影像內容的需求

(一)拓展生活新經驗

而在所經的路線當中,藉由志願服務者生動活潑的介紹與說明,「跟志工聊天會問他說,我們現在經過哪裡啊,像我曾經有遇到志工他可能很懂得那個…植物的名稱啦、或者是一些鳥的名稱啊,他可能聽到聲音它會告訴我告訴我們聽到這個在叫的是什麼鳥啊。」(R-I-03-06)、「志工會跟你介紹我們的左邊有人在打棒球啊、然後或是說右邊現在是經過什麼住家啊。」(J-I-12-13),能使視障者在聽取聲音,「另外有一次,就好像那種飛機,好像聽說是遙控飛機在走。我第一個想到是小朋友在玩。」(R-I-06-14),嗅聞氣味,「你在都市聞到的空氣,跟你到了鄉下那個味道是完全不一樣!可是那種味道其實說不上來。」(K-I-08-16),及以皮膚感受風及陽光的照射變化,得以認識新的視野及不同視障者的日常活動,拓展視覺障礙者的生活經驗範圍。

儘管視覺狀況受限,仍可藉由志工的說明,「其實在騎的過程當中,車手(志工)介紹說是打什麼球,或是他們在釣魚之類的。你會覺得說,怎麼這麼早,怎麼這麼多人就開始活動了!但是平常在家裡睡覺,完全都不知道。其他人現在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啊!」(C-I-08-16),瞭解平時一般人的作息及活動方式及型態。並可在生活經驗中增添一些過去視障者所沒有聽聞過的事物,「有次在路上車手說看到一個人是用腳在騎腳踏車,就是他不是用手扶(斜躺車),他是整個都用腳,不知道車子是怎樣設計,是整個人躺著這樣子的方式。」 (K-I-03-09)。

雖然無法親眼所見,但藉由拓展生活經驗,仍能為視障者在拓展社交經驗上帶來新奇的話題,「以聲音來說,我有一次經過有聽到人家在打盲人棒球的聲音,因為那個聲音我聽過的聲音。」(C-I-09-02),並在環境持續的變換當中,藉由志願服務者與視障者的互動過程,得以分享所經之處的聲音,「只聽過盲人棒球的聲音,至於其他的球,你從聲音上你是感覺,聽不出來。因為我本身也不是很認識。」(J-E-11-03)、氣味,「你可以感覺出來那種味道,還有我也說不上來的感覺,就整個很空曠啊,就完全不一樣。」(J-I-10-25),甚至不同空間的感受,「譬如說你經過一個比較,譬如說橋下,或是密閉空間,那個空氣流動的感覺也是不一樣。溫度也會不一樣,就是密閉空間的地方,覺得溫度就會比較涼。」(C-E-11-09),都可使視覺障礙者在陌生環境中能快速辨識自己身在何處,獲得安全感,進而享受騎乘的樂趣。

針對視障者參與戶外休閒活動時,指出當人處在影響智力、意義和行為的自然環境或與自然相關的環境時,會產生正向的心理反應。也就是說自然環境會減輕人們的壓力、提升放鬆的感受,「有時候跟志工邊騎邊聊,也就忘了去想煩惱的事情,好快時間就過去」(R-P-06-19),並提升正面的情緒(Söderback, Söderströn &Schälander, 2004;曾慈慧,2003)。

視障者騎乘協力車活動也期待不同路線的規劃,除能欣賞領略不同的景點及人文環境外,亦能品嘗不同美食,感受不同路線下的自然環境及氛圍。

(二)掌握環境資訊

藉由騎乘的過程,視障者可從環境中得到相關訊息,「騎車的時候,我會問志工現在經過哪裡。」(C-P-12-20);透過了解環境的資訊,無形中也獲得安全感,也使整個活動更具意義,「為什麼很多盲人不想出門,你知道嗎?」(K-I-13-19),活動的過程不僅讓視障者能在身體活動方面有所改善,也期待能帶給他們更多的經驗,「大部分的盲人不想出去是因為你帶他出去逛一圈回來,那邊長什麼樣子?不知道;你看到什麼?不知道;你吃什麼飯,知道。其他都不知道,你去幹嘛?」(K-I-12-17),故能多樣地協助視障者瞭解周遭的訊息能使視覺障礙者不虛此行。

方位的描述也是視障者所重視的一環,「跟我講動物、人或車子在哪的時候,要用時鐘的方位跟我說,如11點鐘方向有一片稻田,我才會知道。」(J-P-07-15),若僅止於前方、後方的概念,並無助於視障者瞭解眼前的事物精確位置,「有次志工跟我說,前面有一群人在打棒球,我們往前騎,怎麼可能會有人在我們前面打棒球?」(C-I-15-12)。其次能以其他感官協助視障者瞭解眼前的景象「從北投機廠出發,過一小段路後,我聞到路的左邊有香味,志工也跟我說左邊有種了一片花海,再問志工,他才跟我說是菊花或其他的的花」(J-P-12-04),更能協助視障者形成自我的心像地圖。

曾有視覺經驗的視障者也會針對協力車活動有所期待,期待能在路線中回憶過往的經驗,「以前環河北路我根本就沒去過,我只知道以前的路不能走啊!以前尤其我最熟是我在馬場那邊。那邊我知道,有進去過啊。但是路不能走啊,以前路他沒有給腳踏車騎的,都是種地瓜。」(K-I-16-12),也因活動的關係,路線所經之處也都使得許多過去未曾有的經驗再度浮現,「大稻埕、三腳渡這些地方,以前有去過,現在腳踏車道蓋好,就跟車隊來這裡;後來聽志工的解說我才知道以前這裡是很多船跟貿易公司的地方,不得了!」(K-P-10-12),也藉由過去經驗的浮現,繼而增添了活動的趣味。

三、視覺障礙者對口述影像者的需求

(一)口述影像者的態度

於活動過程中,口述影像者必須擔負掌握行車安全,也需要有良善的互動態度「曾經遇到一位志工對歷史很瞭解,騎車的時候就一直跟我聊許多歷史故事與小說,對,嗯,很積極的跟我說了好多歷史故事,剛好我也喜歡歷史,就聊得好開心!」(R-I-08-15)與相處技巧,「參加活動,我也希望配的志工能相處得來,最好能像聊天一樣,很自在的跟我聊到好玩的事情。」(C-I-04-09),也能促進視障者在言談轉換中(陳俊仁、萬明美與洪振耀,1998),更主動與口述影像者對談;此外,口述影像者本身能給予視障者溫暖、容易親近的感受,「有一次有位志工對淡水老街的小吃很瞭解,他就跟我講了好多有名的小吃,連位置在哪都講得好清楚,下次我再帶著朋友過去時,就很快可以知道哪裡有著好吃的小吃!」(R-P-08-06),便能使視障者享受騎乘的樂趣及建立難以忘懷的回憶。

(二) 口述影像者的互動、溝通技巧

在活動過程中,口述影像者需要注意到許多細節,諸如在中途休息時,帶領視障者如廁,「當我們休息時,希望志工能帶著我們摸腳踏車手把的位置,然後帶著我們按照路線走到廁所,至少會知道腳踏車跟廁所的距離。」(J-P-15-04)或進行參觀導覽,以及解說技巧,「我比較喜歡志工大概說一下眼前的情況,不要每一件眼前發生的事情都要講得很清楚!」(R-I-18-07)。也因騎乘協力車是一動態的過程,故對於整個行進過程中所看見的視覺資訊較為鬆散且無較強的結構,故在描述景象時也無須太過強調每項視覺的資訊,「騎車的時候也喜歡聽志工說旁邊的事情,但我們是來運動,不用所有的事情都要講得非常清楚!講得很清楚反而讓我聽得好累!」(C-P-18-08)。對於較為鬆散的視覺資訊,可以心像編碼的方式建構心像地圖,況且資料的量也並非過多,不需以命題編碼的資訊處理方式進行。(趙雅麗,2001)

部分的視障者並無豐富的視覺經驗,但可以透過比擬的方式使視障者瞭解某些概念,「你讓他快快樂樂地出來,看到什麼你就介紹,現在是什麼花,長成怎麼樣,雖然他從小沒看到,顏色不知道,他也知道紅的漂亮啊!他沒有看過,但是聽人家講過,紅的是漂亮的,紅的喜事,白的是喪事這樣子。」(K-I-18-05),將視覺符號轉換成言辭符號,使先天盲的視障者可透過言辭理解實際的物體;也可透過既有的物體讓視障者透過觸摸瞭解具體的事物,「有次在淡水漁人碼頭休息,有人說要去看騎警隊,我就一起去,也摸到馬,我第一次摸到大家平常在講的”馬”!」(C-I-11-15),或透過不同活動的串接,「有次我們騎車去參觀海事博物館,志工好興奮跟我講了很多跟船有關的故事,也把之前騎去淡水跟八里的經驗拿出來,跟我講了淡水過去的歷史,我才把整個船的作用與台灣以前貿易的歷史接起來!」(R-P-11-15)把經驗連結,而產生更完整的經驗體系。然而由於先天盲與後天盲的視障者視覺認知基礎不同,在口述時須注意其差異,「志工說的事情,景象我都知道,可是…我沒辦法想像他們是在同一個畫面中出現。」(J-I-08-04)、「只要你把方位跟特徵說清楚,我大概都可以有個畫面出來。」(K-P-11-15),當然必要時也可搭配其他感官協助視障者建構其對事物的認知。

 

伍、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的發現:

一、視覺障礙者參與協力車活動之口述影像需求

(一)騎乘協力車技巧的習得

在本研究中,大部分視障者初始的體能狀態不佳,藉由不斷地參與活動並輔以溝通,視障者亦能尋求協助,向教練或其他隨車的志工請教相關騎乘的技巧,視障者便逐漸能在騎乘的技巧上學習到技巧及訣竅。

(二)拓展新的生活經驗

因視障者活動範圍受限,故大多在住家或熟悉場域活動,對於其他開放性環境感到陌生,由以視障者協力車活動所及之範圍,大多非視障者每日必經之處,故在沿途隨車口述影像者或領隊針對路線中文化景觀、自然生態進行簡介,並在過程中以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觀方式體驗不同場域的環境資訊,以拓展多樣且新奇的生活經驗。

(三)滿足與視覺障礙之人際互動需求

在本研究中得以發現視障者除在騎乘協力車技巧上的突破及改變,更在人群的互動中獲得歸屬感,由口述影像者主動開起話題,介紹周邊景色與人文景觀,引起視障者的興趣,使活動過程除涵蓋休閒的成份外,更由活動中與口述影像者及其他視障同儕自然互動,滿足視障者人際互動之需求。

二、口述影像者服務特質

協力車活動仰賴雙人合作,並能有效溝通及互動,方可使過程充滿歡樂,並能有效體驗騎乘的流暢及快感,以下歸納視障者於協力車活動中所需的口述影像者特質:

(一)服務心態完善

研究結果發現視障者在視障者協力車活動中志願服務口述影像者的心態為正面、主動積極,觀察並隨時了解視障者的需求之志願服務者大多受到視障者的青睞。故在志願服務者的心態上大多以主動積極,態度大方,思想正向,有親切感的志願服務者為多數視障者所接受。

(二)服務的技巧純熟

服務的技巧在於能否為視障者設身處地著想,諸如:給予騎乘協力車的指引、騎乘過程中的互動方式與心態、休息時能否主動詢問視障者的需求並給予協助、適時透過觀察與言談瞭解視障者的需求,並設法滿足其需求或以其他替代方式回饋。

依據本研究的前述發現,可從前述討論中針對以下幾項議題進行進一步之探討,謹以提出下述之建議:

一、志願服務口述影像者相關訓練及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視障者所需志願服務者之相關特質,提出以下建議:

(一)行前教育及訓練

辦理相關活動前,口述影像者應接受相關行前訓練,對於視障者的特質,及認知的條件有基礎的認識,並針對不同障礙程度的參與者有概括理解,以便給予適切的口與提示與正確合理的口語引導。

(二)帶領與互動技巧

志願參與的口述影像者需接受相關訓練,包括:對視障者的認知概括了解,以合適的口述影像歷程結合多重感官(嗅覺、聽覺、觸覺等)的描述,使視障者在接受引導及介紹中,能有意義的連結整體活動,並能夠瞭解路線所經景點、美食以及當地民俗風情、人文歷史的特色,這些資訊需以結構化的方式口述,使視障者對活動能有系統性、整體性的連結,而非片段資訊的蒐集而已。

研究發現透過協力車活動可協助視障者獲得多項休閒效益,並得以瞭解視障者所需志願服務者所需之特質,期能以本研究之歸納結果提供辦理視障者戶外活動之工作一項參考,得以減低視障者參與戶外活動之阻礙,進而享受戶外活動之真實樂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

       (pp.1-23)。高雄:麗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

http://www.doh.gov.tw/ufile/doc/%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7%AD%89%E7%B4%9A%E5%85%AC%E5%91%8A%E7%89%88.pdf(11/06/2013)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林育德(1996)。視障學生的創作指導。特教園丁,11:14-17。

陳五福(1983)。淺論視障者的休閒活動。特殊教育季刊,9,41-43。

陳俊仁、萬明美、洪振耀(1998)。視障者的語言問題:視障生之言談轉接。聽語會刊,13:78-88

曹菁菱(2002)。視覺障礙者的休閒生活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2(3),86-89。

國立臺南大學(2006)。視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陸洛、蔡貴丞、吳欣蓓(2009)。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對工作後果之雙重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4(2),151-165。

曾慈慧,(2003),景觀環境與福祉及復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台北。

趙雅麗(2001)。視障學生對口述影像卡通影片理解機制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1:1-54。

趙雅麗(2002)。口述影像:語言世界的秘密後花園,中華傳播學刊,2:145-183。

 

二、英文部份

Black, B. C. (1983). The effect of an outdoor experiential adventure program on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balance and spatial veering for the visual mpairment adolescent.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17(3),19-39.

Carr & Theresa, (1992). Recreation for youth with Deaf-Blindness. KNC-TAC

News; v6 nl Win-Spr.

Dezin, N. K.(1978b). The research ar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2nd ed.). Chicago: Aldine.

Glesen, C. &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New York: Longman.

Karn P.A. (1989) .Social Development of Handicapped and Non handicapped Children in an Integrated 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0/09B.

Kosslyn, S. M., Behrmann, M., & Jeannerod, M. (1995).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ntal imagery. Neuropsychologia, 33(11),1565-1574.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ieberman, L. J. & Stuart, M. (2002).Self-determined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choices of individuals with Deaf-Blindnes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96(10) 724-736.

Piaget . J.(1964).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 , 176-186.

Privette, G. (1981). Dynamics of pea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1(1),56-57.

Privette, G. (1983). Peak experience ,peak performance ,and flow: A comparative nalysis of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6),1361-1368.

Privette, G., & Beundrick, M. C. (1987).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 construct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5(1),315-332.

Sacks S.Z., Wolffe K.E. & Tierney D.(1998). Life styles of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Preliminary studies of social networks. Exceptional Children,64(4), 463-478.

Söderback, I., Söderströn, M. & Schälander, E. (2004). Horticultural therapy: the healing garden and gardening in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t Danderyd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Clinic, Sweden. Taylor &Francis health sciences, 7(4), 245-260.

Yin, R. K.(1994, 2001).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Williams, C. A., N. Armstrong, Eves, N., Faulkner, A. (1996). Peak aerobic fitness of visual mpairment and sighted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0(6), 495-500.

 

 

The Study of Audio Description Service Demands for Visual Impairment Participate in Tandem Bicycle Activity.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general public, watching TV and movies, as well as to participate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ies are common things, but for the visual impairment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message. Visual impairment due to physical limitation, they need to realize outdoor views through audio description servic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visual impairment to participate in tandem bicycle activity, in order to realize what audio description services visual impairment need.

Key Words : Visual Impairment、Audio Description、Tandem Bicycle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 %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5%8F%83%E8%88%87%E5%8D%94%E5%8A%9B%E8%BB%8A%E6%B4%BB%E5%8B%95%E7%9A%84%E5%8F%A3%E8%BF%B0%E5%BD%B1%E5%83%8F%E9%9C%80%E6%B1%82%E4%B9%8B%E7%A0%94%E7%A9%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