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輔助溝通系統介面研究-以形容詞型態為例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輔助溝通系統介面研究-以形容詞型態為例

林庭如    陳建雄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媒體中,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AAC)介面傳達設計,由於篇幅所致,本篇將聚焦探討系統中,形容詞性的表現型態。研究分為兩階段,採質化與量化兩種方法,以了解使用者對於傳達介面的喜好與理解性。第一階段中,先請34位受測者分別從三種典型內容以及對應的攝影、線稿兩種靜態型態,選出最喜愛使用的介面,並從一對一訪談中了解,受測者透過何種介面表現方式較易理解形容詞性的意義。第二階段則依照受測者建議歸納,分別將攝影與線稿最喜愛的介面,靜態轉為動態影像、以及加入輔助線條等兩種形式,由249位受測者參與並得出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形容詞性在第一階段的靜態介面表現上,以使用攝影形態的喜愛度最佳。第二階段將形容詞介面加入動態輔助元素時,有些形容詞則會較傾向依附線稿型態,而不再依賴攝影的表現手法,因為當一個形容單詞內容的線條表現已能表達好的概念時,攝影的細節不再重要,尤其動態的方式加上攝影的豐富內容,會使得受測者在心智負荷上負擔較大。

本研究受限於經費與人力資源,現階段研究以溝通障礙最主要年齡分布22-40歲,並居住台灣一般受測者為主,進行研究初探,結果能應用於同年齡族群智力與視力正常的所有對象,包含失語症、自閉症等溝通障礙族群。期將來研究能進一步以溝通障礙個案研究、以及次主要年齡群60歲以上,佐以更多詞類做更廣的歸納研究。

關鍵字: 輔助溝通系統    介面    形容詞

 

一、緒論

輔助溝通系統是一種有規劃的擴大及替代性輔助溝通。如果人們無法透過發聲語言或是文字認知來溝通,輔助溝通系統AAC有可能是需要的(Best & Bigge, 2005)。其中,擴大性溝通(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是指透過輔具來傳達聲音及語言的系統、輔具與技術;替代性溝通(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指的則是個體所使用的溝通方式為非傳統發聲傳達,即是非口語的溝通方式(Heller & Bigge, 2005),也是本研究所專注的重點。

AAC溝通系統使用者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Beukelman, & Mirenda, 2005):肢體障礙、智能障礙、自閉症、腦傷、失語症、退化、中風等等。然而,隨著高齡化時代的來臨,高齡人口快速攀升,因生理因素造成的失語症、退化與中風的年長者總數以及比例也快速成長。換句話說,使用AAC溝通板的人口不僅僅只有溝通障礙學齡兒童用以教育娛樂,年長溝通障礙者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依賴AAC溝通板來表達意見。整體而言,AAC溝通輔具的需要量正在快速攀升中。年齡分佈,以表1中1990年澳洲統計為例(Bloomberg, & Johnson, 1990),學齡兒童、壯年期以及老年人口為最主要三大族群。

表1. 溝通障礙年齡分佈(資料來源:Bloomberg, & Johnson, 1990.)

年齡 2-5 6-10 11-17 18-21 22-40 41-60 60+
百分比 9.9 12.4 15.4 8.8 26.4 9.6 17.9

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簡稱ASHA,2011)提出AAC輔具的設計團隊,應包含:醫療團隊(醫師、治療師、復健師)、語音語言病理學家、心理學家、視覺專家、學習專家社會工作者、使用者和家人/照顧者;因此在輔具的介面視覺設計亦佔有重要一環。

好的使用性(usability)可以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效率、以及準確的操作(Preece, 1998)。尤其對於AAC溝通系統的使用者而言,介面為理解能力的重要溝通管道,所以介面設計除了考量達成使用性目標外,亦須考量以上設計對於使用者心理層面的影響,讓使用者每天處於舒適(Comfort)、愉悅(Pleasure)的使用體驗,並且提升操作的績效(Performance)。換句話說,滿意程度也會影響認知的過程(Lund, & Light, 2006)。此外,美國的溝通強化復健工程研究中心(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011)也在其行動裝置與溝通應用程式 AAC‐RERC 白皮書中提到,目前行動裝置的應用也是非常急需的。因此,提供高使用性的數位AAC溝通輔具,首要了解如何提升良好的互動介面設計,才能應用在載具的快速進步,使得溝通障礙者生活獲得愉悅與無礙。

目前AAC溝通系統介面設計差異甚大,加上媒體科技的進步,因此了解何種介面設計型態呈現,能為溝通障礙者帶來最高滿意度,為社會福祉重要議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目的為:

(一)溝通系統的圖案介面風格的探討

目前溝通系統發展相當多元,以圖案傳達來說,以攝影和圖畫線稿兩項為主要表現方式。在AAC溝通系統的詞彙性質分類下,使用者是否對“形容詞”有特定偏好使用風格類型。

(二)溝通系統的圖案介面狀態的探討

形容詞相較於其他詞性涵蓋較多抽象概念成份,除了以往常見的靜態介面模式,隨著平面可攜式媒體的科技發展,動態形式的表現技術已然成熟,並成為另一種再現形式。因此,對於形容詞介面而言,從原本靜態的攝影、線稿風格變數再加上動靜狀態的變數,是否使用者是否會有風格喜好使用意願的變化,換句話說,動靜狀態對於形容詞的適用性為何,則為研究第二個目的。

由於資源限制,本研究目前以22-40歲居住台灣一般受測者為主要對象,進行各詞類使用性研究,篇幅關係,以形容詞的使用喜好滿意度為主要探討方向。

 

二、文獻探討  

AAC溝通系統的圖像符號的使用,與繕打文字相同,是一種連續圖像符號的輸入;與一般圖像符號介面的重點濃縮提示的功能與使用目的,不盡相同。AAC溝通輔具的圖像符號,不但可分名詞、形容詞還有動詞等等。尤其,在形容詞方面,有些形容詞較容易依賴具象的名詞轉化而來,例如以“紅色”說明 “紅色的” (Patel, Pilato, & Roy, 2004),有些則是依賴動詞轉換(Lee, Hwang, Hur, Woo, & Min, 2003),甚至有些形容詞因無法藉助具體相似性而產生較難的轉意表現(Moore, 2011)。因此,本研究將初探較能傳達形容詞介面的表現形態。

(一)呈現風格形態

AAC溝通系統有多種視覺呈現方式,包含布利斯符號Blissymbolics的表意形式、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mbols(PCS)以線條描繪與填色、Makaton Symbols的寫實線稿和手語線稿兩種版本,以及ABA Material採實物攝影為主的介面系統等等。除了布利斯符號以外,大部分系統的介面多根據實體物件的相似性(iconic)作為基礎,發展各詞性視覺上的呈現。即使有些系統介面會在圖案加底色或邊框(COLOR-Coding)作為詞屬性的說明,然而,若介面本身內容在傳達意義時能有更強的直覺性以及自述性(self-explanatory) (Higgins, Bleasby, & Fuchs, 1992),那麼使用者將更輕鬆地選取表意圖像;在形容詞尤為需要。

大部分的AAC溝通系統在風格表現上,可分為攝影和線稿兩大類。攝影可包含豐富的質感、光影、軌跡、以及真實感,相對的,線條稿本身的優勢在於可簡化抽離干擾的視覺元素、並凸顯重點概念。但在某些時候,攝影的細節反而增加閱讀的資訊負擔,而線稿也可能偏致抽象或是距離感的認知。因此,本研究試從實驗形容詞刺激物中,了解此兩種風格在認知喜好上的影響以及其適用性。

(二)動靜狀態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溝通輔具採用低科技溝通板,只能呈現較靜態的圖像,而現今隨身數位系統不但能夠表現靜態圖像,更能輕易地表現動態的影像。靜態表現方式的優勢在於呈現時間較短,相對的,動態相對較長,且包含較多空間和時間訊息,雖然似乎增加使用者負擔,然而有時卻因能提供更多線索、降低使用者猜測,反倒也降低心智負荷,增加使用者的滿意度(Hasler, Kersten, & Sweller, 2007)。因此對複雜概念的形容詞來說,也許動態方式能補足一些靜態概念上的描述。

由於AAC溝通系統的研究,大多以個案或是相似系統分析為主(Cafiero, 2001; Ferm, Amberntson, & Thunberg, 2001; Locke & Mirenda, 1988; Research Autism , 2011),因此本研究初探嘗試先針對攝影、線稿兩種風格來了解形容詞的主觀喜好滿意度與使用者的認知建議,再加入動態變化變數,輔以大量受測樣本結果分析,回饋形容詞的形態與建議應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數位AAC溝通系統屬於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呈現,其介面為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的一項,因此,評估AAC系統介面可使用資訊視覺化的研究工具。針對評估本研究資訊視覺化工具的主要方法融合Preece(1993)與Nielsen(1994)的使用性評估,包含實驗調查法、放聲思考法、訪談法。訪談法的目的是進行質性分析,以了解使用者之間的差異,如:使用習慣與問題、視覺搜尋、個人喜好,以及發掘量化研究疏漏的重點與對量化分析結果的對照。

(一)第一階段

1、實驗設計

根據學者Balandin以及Iacono(1999)的重要核心字彙研究,選擇常用字彙,然後由3位有5年以上介面專家決定研究中詞性內單字的視覺表現,即刺激物。而形容詞組中,5 個核心單字分別為 “快樂的”、“好的”、“破裂的” 、“大的”以及“快速的”。每個核心單字各有三種特徵內容以及攝影、線稿兩種風格,因此,共有5*3*2=30個刺激物,並以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7個尺度進行主觀滿意度實驗(1非常不滿意~7非常滿意)。刺激物以128*128解析度呈現,介於iPad一般圖像按鈕尺寸72*72與大圖像按鈕144*144。

2、實驗流程

經前測修正後,正式施測由34位受測者參與實驗。對各介面表現進行主觀滿意度填答,並搭配放聲思考法,請受測者在辨識過程中,有任何想法、疑惑皆直接說出。最後,對每位受測者進行訪談,以確認受測者放聲思考的認知過程記錄無誤,並了解受測者對於形容詞刺激物的認知障礙、心智負荷程度以及建議。

(二)第二階段

1、實驗設計

根據第一階段的實驗統計分析結果,分別選擇攝影和線稿表現中,最受喜愛的內容圖像,然後由3位有5年以上介面專家將原本靜態的表現方式,依據歸納所得受測者建議,分別再以動態影像、以及加入輔助線條兩種型態與攝影、線稿兩種風格,進行二因子實驗。

2、實驗流程

經前測修正後,正式施測由249位受測者參與實驗。對30個刺激物進行主觀滿意度填答。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統計分析以SPSS第12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第一階段研究以三種內容和兩種風格進行描述統計,第二階段以兩種動態表現方式以及兩種風格進行ANOVA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一)第一階段

1、“快樂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2。內容方面,以臉部近距離角度、嘴部、以及包含整個頭部三種方式呈現。其中以第一種近距離角度滿意程度最高(M=5.96, SD=0.88)。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38, SD=0.89)較線稿還要佳(M=4.51, SD=1.05)。因此,以“快樂的”來說,使用者喜歡看到真實人的表情,並包含眼睛和嘴巴的部分;過近或過遠的取角,反而會讓使用者有壓迫感或距離感。

表2.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樂的”

風格

內容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內容1

6.44

0.96

34

內容2

4.09

1.88

34

內容3

5.62

1.30

34

總合

5.38

0.89

34

線稿

內容1

5.47

1.13

34

內容2

3.15

1.79

34

內容3

4.91

1.37

34

總合

4.51

1.05

34

總合

內容1

5.96

0.88

34

內容2

3.62

1.64

34

內容3

5.26

1.21

34

總合

4.95

0.85

34

 2、“好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3。內容方面,以左手大拇指翹起比出“讚”的樣子,內容分別取側面角度、正面角度以及兩隻手同時表現的方式。其中以第一種側面角度滿意程度最高(M=6.34, SD=0.92)。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6.01, SD=0.78)較線稿還要佳(M=5.70, SD=1.14)。因此,以“好的”來說,使用者喜歡看到常見的角度,尤其與網路溝通Facebook的手部圖像相同,使用者感到熟悉與被肯定的感覺。

表3.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好的”

風格

內容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內容1

6.41

1.05

34

內容2

6.12

1.07

34

內容3

5.50

1.44

34

總合

6.01

0.78

34

線稿

內容1

6.26

0.99

34

內容2

5.68

1.49

34

內容3

5.15

1.65

34

總合

5.70

1.14

34

總合

內容1

6.34

0.92

34

內容2

5.90

1.03

34

內容3

5.32

1.47

34

總合

5.85

0.90

34

3、“破碎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4。內容方面,以玻璃為主要表現媒介,分別以深色背景相襯破大洞的玻璃、細碎裂痕但無破洞的玻璃、以及簡單裂痕有破洞的玻璃。其中以第一種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56, SD=1.28)。風格方面,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68, SD=0.86)較線稿還要佳(M=4.03, SD=1.48)。因此,以“破碎的”來說,使用者偏好攝影接近真實的質感,並喜歡看到強烈軌跡對比。

表4.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破碎的”

風格

內容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內容1

6.12

1.27

34

內容2

4.85

1.54

34

內容3

6.06

1.18

34

總合

5.68

0.86

34

線稿

內容1

5.00

1.83

34

內容2

3.68

1.77

34

內容3

3.41

1.60

34

總合

4.03

1.48

34

總合

內容1

5.56

1.28

34

內容2

4.26

1.24

34

內容3

4.74

1.06

34

總合

4.85

0.95

34

4、“大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5。內容方面,以對比為主要表現手法,同屬性生物、不同屬生物以及非生物系三種,分別為小魚與鯨魚、螞蟻與大象、以及自行車與飛機。其中以第二種螞蟻與大象對比的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78, SD=1.10)。風格方面,依舊為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68, SD=0.86)較線稿還要佳(M=5.25, SD=0.95)。因此,以“大的”來說,使用者偏好不同屬生物的變化,同中有異的對比,並偏好攝影的呈現方式。

表5.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大的”

風格

內容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內容1

4.85

1.50

34

內容2

6.12

1.15

34

內容3

4.76

1.48

34

總合

5.25

0.95

34

線稿

內容1

4.26

1.85

34

內容2

5.44

1.48

34

內容3

4.53

1.86

34

總合

4.75

1.50

34

總合

內容1

4.56

1.43

34

內容2

5.78

1.10

34

內容3

4.65

1.43

34

總合

5.00

1.02

34

5、“快速的”

統計如表6。內容方面,以表現交通工具速度軌跡為主。第一種為子彈列車由左下角往右上角疾駛角度,第二種為一般火車由右下角往左上角的疾駛,第三種為戰機同第一種行進角度。結果以第一種內容滿意程度最高(M=5.96, SD=1.08) 但第二種結果相當接近。風格方面,仍以攝影風格的主觀滿意度(M=5.99, SD=1.22)較線稿還要佳(M=5.22, SD=1.23)。因此,以“快速的”來說,使用者偏好攝影的殘留軌跡表現手法,且對接近日常生活交通工具有較高滿意度。

表6.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速的”

風格

內容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內容1

6.15

1.58

34

內容2

6.29

0.97

34

內容3

5.53

1.60

34

總合

5.99

1.22

34

線稿

內容1

5.76

1.18

34

內容2

5.59

1.26

34

內容3

4.29

1.70

34

總合

5.22

1.23

34

總合

內容1

5.96

1.08

34

內容2

5.94

0.88

34

內容3

4.91

1.36

34

總合

5.60

0.97

34

6、訪談歸納

在使用者閱讀過所有的介面刺激物後,歸納總結為,形容詞較其他詞性的理解性較差、需要花較多時間思考,若能將介面以動態形式表現,例如活動的影像、或是如漫畫中輔助線條的運用加強某個概念,則會較容易了解形容詞,而某些概念線條稿加動態也許會有清晰的效果。

(二)第二階段

1、“快樂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7與8。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無交互作用(F=0.006, p=0.939>0.05)。但動靜狀態主效應有顯著性(F=197.269, p<0.05),動態(M=4.535, SD=1.2575)比靜態的滿意度表現高(M=4.485, SD=1.474)。顯示動態的笑臉讓人們有正向回饋的感覺,而攝影和線條的表現滿意度則無差異。

靜態加輔助線

動態影像

攝影

 

 

線稿

圖1.刺激物兩種風格(攝影與線稿)、兩種動態表現(加輔助線、動態影像)

以“快樂的”為例

表7.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樂的”

風格

動靜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靜態

4.01 1.499

249

動態

4.06 1.263

249

總合

4.035 1.381

249

線稿

靜態

4.96 1.449

249

動態

5.01 1.252

249

總合

4.985 1.3505

249

總合

靜態

4.485 1.474

249

動態

4.535 1.2575

249

總合

4.51 1.36575

249

表8.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快樂的”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223.366

3

動靜狀態 222.681

1

222.681 197.269

0.000*

風格形式 0.681

1

0.681 0.358

0.550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0.004

1

0.004 0.006

0.939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2、“好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9與10。動靜型態主效應有顯著性(F=12.432, p<0.05),動態(M=4.34, SD=1.413)比靜態的滿意度表現還要高(M=4.165, SD=1.26)。風格主效應不顯著(F=3.772, p=0.053),因此,攝影和線稿的受歡迎程度無顯著差異。受測者偏好動態之“好的”表現方式,且無論透過攝影或線稿,滿意度均高於靜態表現。

表9.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好的”

風格

動靜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靜態

4.26 1.322

249

動態

4.44 1.48

249

總合

4.35 1.401

249

線稿

靜態

4.07 1.198

249

動態

4.24 1.346

249

總合

4.155 1.272

249

總合

靜態

4.165 1.26

249

動態

4.34 1.413

249

總合

4.2525 1.3365

249

 

表10.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好的”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7.434

3

動靜狀態 9.643

1

9.643 12.432 0.001*
風格形式 7.775

1

7.775 3.772 0.053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0.016

1

0.016 0.033 0.855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3、“破碎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1與12。雖然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無交互作用(F=1.528, p=0.218>0.05)。但動靜狀態主效應顯著(F=30.967, p<0.05) ,動態滿意度(M=4.015, SD=1.434)較靜態高(M=3.89, SD=1.271)。在風格主效應方面亦有顯著性(F=3.881, p<0.05),攝影(M=4.165, SD=1.335)比線稿的滿意度表現還要高(M=3.74, SD=1.37)。顯示受測者喜歡以動態且攝影手法以加強敘述“破碎的”細節變化過程。

表11.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破碎的”

風格

動靜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靜態

4.07 1.267

249

動態

4.26 1.403

249

總合

4.165 1.335

249

線稿

靜態

3.71 1.275

249

動態

3.77 1.465

249

總合

3.74 1.37

249

總合

靜態

3.89 1.271

249

動態

4.015 1.434

249

總合

3.9525 1.3525

249

表12.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破碎的”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50.144

3

動靜狀態 45.124

1

45.124 30.967

0.000*

風格形式 3.859

1

3.859 3.881

0.050*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1.161

1

1.161 1.528

0.218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4、“大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3與14。在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有顯著交互作用(F=8.092, p<0.05)。攝影風格在靜態表現時(M=4.25, SD=1.318)有最佳滿意度,然而在線稿風格在靜態表現時(M=3.99, SD=1.476)滿意度最低。顯示較為抽象的比擬概念,以攝影與靜態同時傳達,對使用者來說,心智負荷較低且較容易理解。

表13.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大的”

風格

動靜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靜態

4.25 1.318

249

動態

4.06 1.259

249

總合

4.155 1.2885

249

線稿

靜態

3.99 1.476

249

動態

4.07 1.675

249

總合

4.03 1.5755

249

總合

靜態

4.12 1.397

249

動態

4.065 1.467

249

總合

4.0925 1.432

249

表14.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大的”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8.959

3

動靜狀態 3.985

1

3.985

1.399

0.238

風格形式 0.732

1

0.732

1.558

0.213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4.242

1

4.242

8.092

 0.005*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圖2.風格與動靜狀態交互作用圖-“大的”

5、“快速的”

分析結果整理如表15與16。在風格與動靜型態之間有顯著交互作用(F=5.093, p<0.05)。線稿風格在動態表現時(M=4.96, SD=1.229)有最佳主觀滿意度,然而在攝影風格佐以動態表現時(M=4.61, SD=1.22)滿意度最低。顯示如漫畫般簡練線條表現、加上動作強調動感、捨棄過多的攝影殘影與動態並用,對“快速的”表現來說,使用者的心智負荷較低且較容易理解。

表15. 主觀滿意度敘述統計:“快速的”

風格

動靜

平均數M

標準差SD

人數

攝影

靜態

4.69 1.478

249

動態

4.61 1.22

249

總合

4.65 1.349

249

線稿

靜態

4.82 1.316

249

動態

4.96 1.229

249

總合

4.89 1.2725

249

總合

靜態

4.755 1.397

249

動態

4.785 1.2245

249

總合

4.77 1.31075

249

表16. 主觀喜好程度雙因子變異數摘要表:“快速的”

變異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7.165

3

動靜狀態 13.98

1

13.98 15.511 0.000*
風格形式 0.257

1

0.257 0.132 0.717
動靜狀態*風格形式 2.928

1

2.928 5.093 0.025*

*表示p<0.05,有顯著差異。

圖3.風格與動靜狀態交互作用圖-“快速的”

四、 結果討論

分別從風格以及動靜狀態來討論形容詞介面的結果。攝影比起線稿風格有較豐富的細節、陰影、質感等,因此在第一階段靜態的結果上,主觀滿意度皆偏好攝影表現。在第二階段加入動靜形態變數後,結果有些不同。線條稿有其較滿意表現處,比如“快速的”,結果是線稿表現較攝影佳,簡潔所呈現的運動效果比豐富的殘影動態更令人滿意,且過多細節加上動態會影響心智負荷。在攝影風格表現滿意度較高之“破碎的”,因其意涵偏向陳述較為細微、變化幾乎靜止的狀態,仍適合豐富的細節的攝影以及記錄過程動態表現。“大的”比較性的比擬意向傳達,俱有抽象概念,因此適合攝影直接陳述、但以靜止形式表現,以免再製造需要思考的心智負荷。在動靜狀態方面,“好的”手勢因為簡單,所以偏好動態產生趣味,且兩種風格都一樣受喜愛。同樣地,“快樂的”也是以動態表現最受歡迎,且攝影和線稿的滿意度無異,因為動態輔助之下,對受測者來說人臉陰影細節也許不再重要,有正向回饋、互動性質的動態形式才是較受喜愛的。

 

五、結論

對使用者來說,溝通系統中的形容詞,較名詞複雜且充滿概念、狀態或比擬運用,從訪談過程中也顯示使用者希望能以活動影像、加輔助線條方式來表現形容詞。在靜態的表現上,攝影形式幾乎都較受歡迎。另一方面,轉為動態形式的表現上,需要攝影輔助的形容詞,通常為陳述較為細微、幾乎靜止的過程、但若意義為簡單概念時,則可將攝影細節如膚質或光線殘影等簡化為動態線條稿。有抽象比擬概念時,以靜止表現為佳,以避免增加心智負荷。動態則適合表現肯定、正向的概念。

未來研究將進一步以溝通障礙個案研究、以及次主要年齡群60歲以上,佐以更多形容詞核心單字做更廣的歸納研究。

 

參考文獻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11). Who uses AAC.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http://www.asha.org/public/speech/disorders/InfoAACUsers.htm

Balandin, S., & Iacono, T. (1999).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vocabulary usag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4(3), September.

Beukelman, D. & Mirenda, P. (2005).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of sever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 3rd Edition). Baltimore: Paul H. Brooks.

Best, S. J., & Bigge, J. L. (2005). Cerebral palsy. In S. J. Best, K. W. Heller, & J. L. Bigge (Eds.), Teaching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or multiple disabilities (5th ed., pp. 87-109).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Bloomberg, K. & Johnson, H. (1990). A statewide demographic survey of people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impairment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6(1), 50-60.

Cafiero, J. (2001) The effect of an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academic program of an adolescent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6, 179-193.

Ferm, U., Amberntsson, B., & Thunberg, G. (2001). Development of a Minspeak application using Blissymbols: Experiences from two case studie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7(4), 233-244.

Hasler, B. S., Kersten, B., & Sweller, J. (2007). Learner control, cognitive load and   instructional animation.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1 (6), 713–729.

Higgins, D. G., Bleasby, A. J., & Fuchs, R. (1992). CLUSTAL V: improved software           for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Biosciences   (CABIOS), 8(2), 189-191.

Lee, E., Hwang, E., Hur, T., Woo, Y., & Min. H. (2003). A Study on the predicate prediction using symbols i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L. Chittaro (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pp 466-470). Berli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Locke, P. & Mirenda, P. (1988). A computer-supported communication approach for a child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visu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A case study.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4(1),15-22.

Lund, S. K., & Light, J. (2006). Long-term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ho us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Part 1-what is a “good “outcom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2(4), 284-299.

Moore, K. (2011). Ten tips for best practice in AAC. Presenters at the More than Gadgets Conference. Retrieved Aug 1, 2013. from http://morethangadgets.com/wp-content/uploads/2011/09/Ten-Tips-for-Best-Practice-in-AAC.pdf

Patel, R., Pilato, S., & Roy, D.(2004). Beyond linear syntax: An image-oriented communication aid. Assistive Technology Outcomes and Benefits, 1(1), 57-66.

Preece, J. (Ed.). (1993). A Guide to usability: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Wokingham, UK: Addison-Wesley.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011a). Mobile devices and communication apps: An AAC-RERC White Paper.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 http://aac-rerc.psu.edu/index.php/pages/show/id/46

Research Autism (2011). Research. Retrieved Dec 25, 2011. from

http://www.researchautism.net/autism_treatments_therapies_intervention.ikml?print&ra=36&infolevel=4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 %E8%BC%94%E5%8A%A9%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4%BB%8B%E9%9D%A2%E7%A0%94%E7%A9%B6-%E4%BB%A5%E5%BD%A2%E5%AE%B9%E8%A9%9E%E5%9E%8B%E6%85%8B%E7%82%BA%E4%BE%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