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語言溝通的橋樑:以日記為載體,增進智力障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語言溝通的橋樑:

以日記為載體,增進智力障礙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

王坤

廣東省佛山市啟聰學校 

 

摘要

    語言不但是學習的必要工具同時也是溝通的主要途徑,智力障礙的兒童由先天認知能力的缺陷不利於語言的發展,加上學習高度複雜化的語言,個體本身需具備相當程度的智能,故多數的智力障礙兒童都伴隨語言問題。但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了技能與抄寫,而忽略了語言為個人溝通之需要。本研究主要以維果斯基的仲介讀寫教學模式為基礎,以行動研究之策略,探討其轉化活動對增進智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成效。

關鍵字:智力障礙   語言表達  行動研究

  1. 問題提出

    語言不但是學習的必要工具同時也是溝通的主要途徑,一般的兒童在短短的

三到五年內就可以成功地習得語言的結構、意義及使用規則,從辭彙、雙詞結合、句子到語法的精緻過程,不斷地增進個人的聽、說、 讀、寫的語言基礎能力,借此發展高層次的心智能力,但對於智力障礙的兒童而言,由先天認知能力的缺陷不利於語言的發展,加上學習高度複雜化的語言,個體本身需具備相當程度的智能,故多數的智力障礙兒童都伴隨語言問題。這樣,對於普通兒童而言,在社會交往中能自然習得的聽說讀寫的語言基礎能力,對於智力障礙兒童而言就需要教師採用特別的教學策略在學校教學中幫助學生來發展。但現實是,長久以來語文教師將大部分的教學時間用於生字新詞的訓練、課文意義的解說,以及文法句型的講解與訓練上,語文教學成為瑣碎的,強調技能與抄寫的教學。教師們希望透過個別而獨立的技巧學習,學生自然學會表達、閱讀和寫作,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太過理想化。

語言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雖是個人的,但也同時具有社會性,所以要在情境中使用,才能彰顯語言的意義與功能,語言為個人溝通需要而驅動,也為外在社會常態而修正。這種全語文的教育思想給了智障生活語文教學全新思考的空間,而在全語文教育思想下的維果斯基仲介讀寫教學模式和動態評量的概念給筆者很多教學上的思考,引發了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動機,本研究設計一個符合維果斯基仲介讀寫教學模式的教學行動方案,將其應用在增加智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中,並且遵循行動研究“計畫—行動—觀察—反思”的迴圈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改進教學,來探討教學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及探討此活動對增進智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成效。

三、理論依據

維果斯基的仲介讀寫教學模式,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步驟表或預定好的課程設

計,而是一個動態的工作模式,用來引導教師計畫教學和調整在教學中提供學生支持的數量和形態的決定,其模式如下:

 

 

 

 

 

 

 

 

 

 


圖1  維果斯基的仲介讀寫教學模式

 

 

 

 

這個模式的三個圓圈代表模式的三個構成要素,一是目標、一是策略、一是

反省,教師課程的決定是從目標要素開始,依順時針方向發展開,目標是針對文本和讀者的特性作分析,以決定讀者需要什麼來理解文本。其次是策略的選擇,教師針對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來引導和支持學生的閱讀理解,也許是理解的策略,也許是文字認知的策略,也可能是文本結構策略,最後是反省,經由學生的學習表現,來省思目標、策略和學習結果的配合,所以此模式具有動態特性,可引導教師設計良好的、適性的教學活動。

本研究以維果斯基對語文教學的概念,轉化為智障班學生提升語言表達

能力的教學活動——小記者報新聞和日記分享。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因為維果斯基的仲介讀寫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模式,其教學歷程與行動研究的本質相符,是一種將行動與研究結合的一種教學形態,所以本研究以行動研究來探討教師將維果斯基的語文理念轉化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及透過目標的確定、策略的選擇、學生學習成效的反思,來提升智障兒童語言表達的能力。

 

五、研究對象與時間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佛山市啟聰學校啟智七(1)班的學生,共十五人。研

究的時間從2012年10月到2013年9月,每週四節課,每節課的前8-10分鐘為教學活動時間。

 

六、研究結果與討論

  1. 維果斯基語文教學理念的轉化及學生學習成效

研究初始階段:小記者報新聞

設想:

維果斯基強調知識並不是由成人傳遞,或由孩子吸收現成知識而得,而是在孩子的潛在概念發展的階段中,借著與成人的口語互動逐漸發展而成。由此理念可以轉化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鑒於研究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初始主要以“小記者報新聞”作為主軸活動。

這個活動最初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將生活中的見聞,用口語報導出來,再用文字寫下來,也就是強調將口語生活經驗與書寫產生連結,相信這樣的連結,不止可發展學生對生活經驗產生較高的知覺、抽象和控制思考的能力,也能協助學生講文字的功能意義化,促進其學習的動機。

效果:

在教學實施的一段時間裏,大多數的學生由每天一、兩件生活上的瑣事開始,展開一天中與老師同學的互動,從一句話,兩句話,到後來越說越豐富,新聞的內容從教室生活,到家庭生活,個人生活感受。

存在的問題和反思:

但經過近兩個月的教學實施發現,由於時間的限制,每節課只有一到兩個學生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智障學生在書面語表達上存在著比較大的障礙,要想將報導的內容用文字寫下來,需要教師的個別輔導,而每節課8-10分鐘的時間根本就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為了完成此項教學活動,經常佔用一節課的時間,打亂原有的教學安排。面對一個班15個學生,教師能給每個學生的時間實在有限,筆者就一直思考能否轉換操作的流程,調動起家長的力量也參與到這個教學活動中來,從平時學生的家庭作業回饋來看,這個想法還是行的通的。

教學策略轉換階段:日記分享

設想:

    這個活動的設計還是以強調記錄生活中的見聞,強調口語生活經驗與書寫的連結,只是轉換了操作的流程:記錄日記—分享日記—復述日記—根據日記內容提出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先讓學生獨立或在家長的輔導下將生活中的見聞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再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以讀日記或講日記的方式來分享他的日記。學習是學生在與老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發生的。分享日記不是一節課上某一兩個同學的事,在分享的過程中,其他同學要認真聆聽,並能復述他人日記的內容,或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來說一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根據日記的內容提出問題,加深理解。

效果:

    1、語言表達能力提升

雖然每節課只有一個或兩個學生分享,但每一天的日記是要寫的,在這個一個多學期裏,大部分學生都能堅持每天寫日記,雖然有長有短。

現在每天的語文課從學生分享日記開始,從最初的一句話、兩句話,到六七十個字,有時個別學生能寫到一百多字。語句表達也從最初的多字、少字、語序錯亂、人稱代詞缺失等語法錯誤多多,到能比較流暢、完整地寫一句話、幾句話。能力比較好的學生,能獨立或在老師的提示下比較完整地復述日記的內容,能逐漸學會根據日記內容從“6w“方面提出問題,有些問題還有一定的水準。當然,能力比較差的同學只能零碎的說出某些個別的資訊,但與以前相比,他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從中學到的東西要有所進步。有些學生的進步是明顯看得到的。

案例1:

學生阿晴是一個中度智障學生,在以前的六年裏她很少寫作業,老師也對她沒有多少要求,從我擔任她們班的語文教學後,要求每天寫日記。從最初的偶爾寫一篇,到一周能寫兩三篇,現在能堅持每天寫日記。日記的內容也從一句話提升到了兩三句話,且語句表達流暢。舉例如下:

3月5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晚上吃媽媽做的豬腳,很好吃哦。

4月6日   星期六   多雲

休息這幾天每天都下雨,媽媽說清明節到了,是下雨的日子。

9月7日   星期日  晴

今天爸爸很早回家,(下)課時馬路上車太多了,爸爸找不到地方停車。

案例2

學生阿容是一個輕度智障學生,認真、好學但缺乏獨立地思考。最初的日記都是圍繞著福利院的簡單生活展開,離不了吃、寫作業和幫阿姨做事,雖語句通順,但很簡單,還經常為沒有內容可寫而苦惱。經過老師的引導和不斷地練筆,日記的內容開始涉及學校生活、個人感受、與人交往等等,逐漸豐富起來,能用更多的句子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會主動地請教同學和老師。日記摘錄如下(原始資料見附件):

2月24日  星期日

今天是元宵節,早餐吃湯圓,我很喜歡吃湯圓。

2月25日   星期一   陰

今天晚上,我幫助小朋友換尿片。

2月26日   星期二   雨

今天晚上,吃麵條,麵條很好吃,我謝謝她。

 

5月21日  星期四  下雨

今天上第三節課,王老師給我們講彩虹魚迷路的故事,講得真好聽,但是我還是聽不明白這個故事的意思。

5月22日  星期三  下雨

今天下午,天突然下了很大雨,我看到我們學校都水浸了,天都黑了,水很深。

  9月8日   星期日   晴

每當我覺得無聊的時候,我都會聽聽音樂。今天的報紙有一篇文章說,睡覺聽音樂,可提高記憶力。睡覺時同步播放節奏慢的聲音,可改善睡眠品質,我要習慣睡覺前聽音樂,看能否幫助我提高記憶力。

新聞和日記幫助學生把每日生活經驗分離出來,而報新聞和分享日記幫助孩子將語言與文字當成一種思考的工具,維果斯基認為當孩子在使用這些字彙時,他已經學會這個字了,而不是如傳統分解式,瞭解這個字的形、音、義,透過拼音、組詞、造句來表達其理解。

2、分享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鏡頭一: 在上上周的時候,為了規範學生的日記分享活動,通過與學生協商制定了日記分享時間安排表。今天一上課,我還沒有吭聲,林就搶著說今天輪到柱分享日記了。看來學生對這一安排還是比較看重的,哪一天該誰都記得很清楚。慢慢地,分享日記就成了同學們自覺的學習行為。

    鏡頭二:今天早上回到學校,走在去中餐廳吃早餐的路上,遠遠地就聽到標喊:“王老師,今天晚上要舉行乒乓球比賽了,我看了以後把它寫成日記告訴你比賽結果啊。”

    鏡頭三:第一節下課後,鉻拿出他抄的有關奧運會的一些知識卡片給我看,說這是他將要分享的內容,下周才輪到他啊,這麼早就開始準備了。

鏡頭四:第一節是我的語文課,為了能早點把作業批改好,我早早地就去了七(1)班教室,很意外地看到柱趴在桌上很認真地在寫東西,並不時地與琪小聲交流著。原來,柱是在準備今天要分享的日記,請教琪不認識的字。(摘自5月4日教學日誌)

3、在分享中展示自我,收穫快樂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站在臺前分享的機會,以學生自願選擇的形式安排了時間表。大部分學生為了自己當天的分享,精心的準備,會因能站在講臺上分享自己的日記而感到快樂。

如鉻同學,有一次跟同學們分享了他搭乘公車上學的經驗和他對佛山公交路線的瞭解程度,為此他專門摘錄了他熟悉車站的始發站和終點站,並這些資訊提供給同學們,讓老師和同學們隨意抽考。學生們對這樣形式的互動非常感興趣,借此鉻也展示了自己,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不滿足於三周才能輪一次,說今天星期三,不是應該是我嗎?原來,上個星期三是他來分享日記,他以為每週的星期三都是他的時間。還有的學生會因有機會分享日記而笑容洋溢、手舞足蹈。

(二)教師經由動態評量改變教學策略的過程探討

布魯納曾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想法做了一個擴充說明,他認為成功的學習包括:

  1. 學習的人必須願意嘗試
  2. 老師必須提供一個鷹架

    所以老師的角色有三:一是老師借著社會互動來仲介學習;二是老師的角色保持彈性;三是老師的支持是基於學習的需要。基於這樣的概念,動態評量是讀寫仲介學習的關鍵,教師經由師生互動的歷程,決定下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或策略調整,以符合兒童的需要。

    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大,有的孩子具有獨立書寫的能力,有的只會說不會寫

    或只會模仿,不理解字的意義,有的則無法自發性的播報新聞或無內容寫日記,有的不了解句子和標點的作用,有的無法很好地聆聽和記住他人日記中的主要內容,復述零碎等,因此老師必須因應個別差異做一些調整,才能使學生在這個軌道上,應各自的速度前進。當然,也存在著因老師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而產生的問題,老師也要思考策略以應對,以讓教學活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我沒有新聞”“不知日記該寫什麼“的應對

    無話可說或無內容可寫是很多孩子的主要問題,他們經常對所見所聞無法產生深度的思考,於是要他報新聞或寫日記時,常思考很久而未有產物或連續幾天寫幾乎相同內容的日記。

    因此針對“我沒有新聞”的孩子,筆者用了很多引導句,幫助學生集中焦點思考,如:這幾天來了一個新老師……,我最喜歡……,如果今天是星期六……。

    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會很快找到思緒,如:

    如果今天是星期六,我很高興,我會去超市買東西、做家務、看電視、做運動。

    針對“我不知道日記該寫什麼”的孩子,我會以舉例的形式,告訴學生哪些內容可以寫作日記。

    2.無法滿足個別需要的應對

    最初的教學活動設想是小記者報新聞,讓學生能像小記者一樣去關注、觀察

    的生活,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語言組織後用口語表達出來,然後再用文字記錄下來。從前面遇到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老師的策略輔導,再加上該班學生眾多,且差異比較大,單靠課堂上那短短的10分鐘是很難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的。老師面對著全班的學生,而家長只面對自己的孩子,且家長瞭解、熟悉自己的孩子,也同樣具有教育的責任,將家長參與,成為該項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可以適當一定程度上解決無法滿足個別差異的問題。所以,我就將“小記者報新聞”轉換為“分享日記”。從一個學期的學生學習回饋來看,大部分家長起到很重要的輔導職責,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3.無法完整復述、不會提問題的應對

    因智能障礙學生存在選擇注意缺陷和短期記憶力不足等學習特點,無法比較完整的記住他人分享的日記內容,同時智障學生依賴性強、預期失敗的心理比較嚴重,不能或不敢去承擔復述日記的學習任務。思考力不足、邏輯思維能力差更是限制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復述和提問題環節,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如何幫助學生記住復述的內容,知道可以從那幾個方面來提問題呢?針對這個問題,我採用了“六何法”(who/when/where/what/how/why),將主要的資訊板書在黑板上,為學生提供視覺線索,降低學習難度。如:

    5月1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晚上,我和姐姐去廣州買手提電腦,之後去喝咖啡。等我們坐地鐵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時間:     星期一晚上                  什麼時候去廣州的?

    人物:     朱國柱和姐姐                朱國柱和誰去了廣州?

    地點:     去廣州                      柱和姐姐去了哪里?

    做什麼?:買手提電腦   喝咖啡          柱和姐姐去廣州做什麼?

    柱和姐姐去廣州買什麼?

    怎麼回家?坐地鐵回家   很晚了          柱和姐姐是怎麼回家的?

    (摘自5月14日教學日誌)

     

    七、結論

    1.維果斯基的語文教學理念的轉化——小記者報新聞和分享日記在智障語文教學中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可經由動態評量,不斷發現學生的學習和實施操作中的困難,擬出應對策略,在小記者報新聞有三個應對方式,包括不會寫新聞、我沒有新聞、沒有句子詞語概念。在分享日記有兩個應對方式,包括無法滿足個別需要、無法完成復述和不會提問題。

    3.學生在仲介讀寫教學與評量下,無論在認知、情意和態度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尤其在口語與書寫上展現出一定的學習潛能。

    4.但維果斯基的語文信念轉化之小記者報新聞和日記分享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因下列四種限制而影響其成效:

    (1)時間不足的限制

    為落實語言表達能力需在活動中去發展,足夠的時間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至

    少每天一節的學習時間,可能效益更大。

  1. 語言理念理解不到位的限制

    在轉化、實施維果斯基的語文教育信念中,如果老師的語文信念仍停留在一

    種分解式,補救弱點式的教學態度,會影響活動的實施成效。

  1. 成果展現上的限制

    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中,教師無可選擇的,一定要用檔案評量的方式才能彰

    顯學生進步的軌跡,並且也要有軼事記錄才能看出學生學習問題與突破,所以檔案評量精髓的掌握,是教學實施中必要的工作。

  1. 學生差異大的限制

    因是面對全班15個學生開展教學,學生智力水準、表現及家長對其關注度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都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實施的成效。面對這樣的問題老師必須要有揚長避短的心態,要用學習促進發展,而不是等待發展。

    八、參考文獻

    [1] 秦麗花 邱上真.Vygotsky的仲介讀寫教學模式在國小資源班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3);89-110

    [2] 高文.讀寫能力教學的動態仲介模式.外國中小學教育:1998(1)

    附錄一:

    1.阿晴的前後日記對比

    2.阿容的前後日記對比

     

    3.優秀日記選登

    -+

     

    4、分享日記活動

    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