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本學會旨在提昇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對溝通障礙教育的專業知能,增進非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對溝通障礙學生之認識與協助,倡導溝通障礙教育的正確觀念,促進溝通障礙學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並鼓勵特殊教育教師研發、改進與推廣溝通障礙教育評量工具、教材教法及輔具,同時探討並改進學校內對學生溝通障礙問題的鑑定與服務,定期辦理溝通障礙教育研討會或研習活動,協助、加強溝通障礙教育專業人員及教師之培育及在職訓練等事宜。

從教師觀點看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

(如欲下載原始檔案,請於此按右鍵另存檔案。)

從教師觀點看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

學校生活適應

李芃娟

楊智全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與教師所須的協助,茲以19位任教於高中職階段,曾教學或輔導過聽覺障礙學生的普通班級教師為對象,透過「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題與教師所需協助」問卷,蒐集教師們在教學或輔導經驗中,觀察到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及教師所需的協助。

    研究結果顯示,從教師觀點看高中職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包括有課業學習、人際關係、聽能輔具使用、和其他(聽多重障礙)等問題;而教師在教學和輔導上所須的協助,則有運用教學策略、教導聽障生溝通技能、聽能輔具維護與使用、和其他等。

關鍵字:教師觀點,高中職,聽覺礙障,學校生活適應

 

壹、研究動機、背景與目的

    高中職階段聽覺障礙(以下簡稱聽障)學生就讀普通班級的情形,以2014年320日的特殊教育通報數據視之,安置於三所啟聰學校和楠梓特殊教育學校聽障普通科的聽障學生有175名,而各縣市政府所通報的高中職階段一般學校中的聽覺障礙學生有688(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a, 2014b),高中職階段就讀普通學校的聽障學生,佔該教育階段全體聽障生的79.7%,可知國內多數的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於普通班級中。相關文獻(Eriks-Brophy, Durieux-Smith, Olds, Fitzpatrick, Duquette & Whittingham,2007)指出,聽障學生成功的融合在普通教育環境中,可增進其學業、語言能力、和社會發展。在融合教育環境中,聽障學生若具有接收和表達口語能力,可促進其溝通和學業能力(Antia, Sabers, & Stinson, 2007),可見成功融合於普通班級中的聽障生,與其在學校中的學業、語言、社會發展、溝通等有密切關聯。

    學校是提供學習的場所,學生進入學校後最主要的是課業的學習,以及與同儕、教師、學校人員等的互動,一般學生如此,聽障學生也是如此。是故聽障學生的學校適應議題,亦著重在學校中的學習適應與人際溝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曾調查全國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障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以五點量表方式,調查一般教師對聽障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環境、身心適應、與溝通情形,結果顯示聽障生的整體學校生活適應是3.3,接近「尚可」,另外在上述六方面的平均表現分別是3.562.983.083.593.293.17,一般教師對學校提供給聽障學生的「學習環境」層面,最為認同,平均值為3.59,介於「尚可」到「同意」之間,意指學校的學習環境適合讀書,上課時有提供板書、投影機、FM調頻系統等;對聽障生的「學習方法」,教師認為接近「尚可」,平均值2.98,即聽障生在上課時專心聽講、畫重點、做筆記、訂定讀書計畫、分配讀書時間、按時完成功課或作業等,尚有待加強;教師對聽障生的溝通情形則認為普通,平均值3.17。由此份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對全國268位高中職聽障學生的調查研究,我們可得知聽障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適應各向度,教師認為「尚可」,然較無法深入得知前一段落所敘及,融合於普通班級中聽障學生的學業、語言、社會發展、溝通等議題,以及聽障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適應問題,和教學現場中教師在教學與輔導所須的協助,Eriks-Brophy和 Whittingham (2013)的研究指出,聽障學生成功的融合於普通教育環境中和教師的能力有密切的關聯;故進一步的由教師的觀點,探究教師在教學輔導上所須的協助有其必要性,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有二:

一、瞭解高中職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

二、探討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或輔導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所須的協助。

 

貳、文獻探討

一、學校生活適應

     在心理學上適應(adjustment)指個體為排除障礙,克服困難,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種反應;或個體為了與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反應;亦可指稱除了人、事、物外,個體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所表現的一切內在改變的歷程(張春興,1991)。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適應(adaptation)指因環境要求而調整的歷程(林翠涓、黃俊豪譯,2002)

此反應出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積極的是個體主動的運用一些策略,增進自己和環境間的和諧關係;個體和環境間建立良好關係,是一項能力,也是生存之道。個體出生後他所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提供養育的環境,提供個體成長所需的養份,當個體成長至入學年齡,進入學校接受教育,要適應的便是學校環境,學校是個體從事學習重要的場合,個體進入學校後接觸到家庭成員以外的人、事、物,社交層面擴展,多數的個體都能成功適應學校環境,身心障礙個體因其特殊需求,需要更多的支持以適應學校環境。

    聽力損失是感官障礙之一,個體會因接收聲音上的限制,連帶影響他的語言表達,當對外在訊息的接收有困難,自己的表達也不流暢時,便會影響到學習和人際互動(李芃娟,2012),瞭解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狀況,是輔導聽覺障礙學生的重要議題。個體在學校中的生活不外乎課業的學習,以及和教師、同儕、學校人員的相處,國內探討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例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於民國98年進行「高中職聽覺障礙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便從學生的學習適應與溝通情形,來探討聽障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適應情形。曾景蘭(2006)探討「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將學校生活適應分為學習適應、人際互動、常規適應、和自我概念四項。林佳靜(2014)探討國中新移民子女其父母管教方式和子女學習適應關係時,將學習適應分為心理適應、課業適應、人際關係適應三方面。可見探討學校的生活適應不離學習適應和人際溝通。

二、聽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題

    學生在學校中的活動很多,最主要的是課業學習和人際互動。在課業學習方面,早期文獻指出聽障生的學表現落後於一般學生(Allen, 1986; Karchmer & Mitchell, 2003),然近期的研究有著不同的發現,Antia, Jones, Reed,和Kreimeyer (2009)調查197位輕度到重度聽力損失學生的學業成就,在標準化的數學成就測驗、閱讀成就測驗中,分別有63-79%48-68%的學生,表現在平均數或平均數以上;李芃娟、廖欣怡(2012)探討融合於普通班聽障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現,指出聽障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在一般學生表現的正常範圍內(指正負一個標準差內);在有關聽障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文獻(李芃娟、廖欣怡,2012;李芃娟、莊仲昕,2013;林寶貴、李鵬和黃玉枝,2009Allen, 1986; Antia, Jones, Reed, & Kreimeyer, 2009; Karchmer & Mitchell, 2003),無論是早期或近期,都共同指出聽障學生的學業表現平均低於一般學生,然仍呈現出不同的樣貎,由早期的落後於一般同儕,到近期發現他們多數處於一般同儕的正常表現範圍內,此揭示聽障學生在學習上的潛能,也意謂聽障生能適應普通學校中的學習。

    另外,在人際互動方面,一如我們所瞭解的,聽力損失可能造成與人相處和溝通上的限制,Antia, Jones, Luckner, Kreimeyer, 和Reed (2011)整理文獻發現,普通教育班級中的聽力損失學生,在社會技巧和人際關係的表現不如一般學生,而最能預測聽障學生社會表現的是,他們參與在班級中的溝通能力,和參與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的情形聽障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周遭親人(尤其父母,教師及其他家人)對聽力損失的認識和接納態度有關;曾景蘭(2006)的研究指出,溝通能力顯著影響國中普通班級中聽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Nunes 和Pretzlike (2001) 發現國小聽覺障礙學生(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DHH)和他們的聽力正常同儕一樣,可能是受歡迎的或是被拒絕的,但在班級中的朋友顯著的低於聽力正常同儕。由上述文獻可知,聽障學生的學校適應和其人際互動、溝通有關,也存在著許多待突破之處。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從教師的觀點,探討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題,採調查研究法,以開放式問卷蒐集19位具教學或輔導聽障學生經驗的教師的看法,瞭解聽障生的學校適應問題與教師所須的協助。以下就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處理與分析敘述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20145月,參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之「南區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聽覺障礙教育專業知能研習」的高中職老師,參與研習的教師有42位,經詢問願意填寫問卷提供分析的教師有19名,其符合以下二項條件:一為任教於一般高中職學校,二為具有教學或輔導聽覺障礙學生經驗。

    本研究邀請符合條件的高中職老師,自由的在開放式問卷中填答,採不記名方式,故未蒐集研究對象的性別、服務年資、任教學校為高中或高職、及教師專業背景等基本資料。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問題與教師所需協助」問卷,為一開放式問卷,問卷規格為A4白色紙張,問卷上有二個題項,皆為開放式題項,()在您接觸或輔導聽覺障礙學生的經驗中,您發現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有那些;()就您教學或輔導聽覺障礙學生的經驗,請指出您所需的協助為何。

    三、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處理方式為重複閱讀每位教師在開放式問卷上的填答內容,依填答內容做歸類,例如,在題項一「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方面,整理教師的填答,分為學習、人際關係、聽能輔具、其他等問題;題項二「教學或輔導聽覺障礙學生所需的協助」方面,整理教師的填答,分為溝通技能、教學策略、聽能輔具使用、其他等所需協助。

    本研究對象有19位教師,以代碼T1T19標示教師的身份,例如,T2指編號為2號的教師,T18指編號為18號的教師。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高中職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

    19位教師在題項一「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方面,所指出的情形包括有學習、人際關係、聽能輔具、其他等問題。

    (一)學習上的問題

    表4-1呈現聽障學生學習上的問題類型、一般教師在開放式問卷中的具體描述,及敘述該學習問題的教師代碼,本研究對象有19位教師,以代碼標示教師,T1指編號為1號的教師,T19指編號為19號的教師。

    整理從教師觀點看聽障生在學校中的學習問題(如表4-1所示),有(1) 在上課情境中,接收教師授課內容有困難,會以大家所期待的「知道」或「點頭」做反應;(2) 缺乏學習策略與提問技巧;(3)教師、教官未能瞭解聽障學生的學習特質與提供協助;例如,教官誤解聽障學生的沒有回應,是不尊重老師;(4)學業成就不理想,例如,英文。

表4-1: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上的問題

學習上的問題類別

具體描述

教師代碼
在上課情境中,接收教師授課內容有困難,會以大家所期待的「知道」或「點頭」做反應。
  1. 聽課時常聽不清楚老師講的內容。
  2. 無法和老師的授課同步。
  3. 來不及抄板書
  4. 常不懂,裝懂。有時聽不懂老師或同學說什麼?可是會點頭說「嗯」或說「知道」。
  5. 漏失學校或班級公布的重要事情。
T1、T2T5T6T7T10T15T17T19
缺乏學習策略與提問技巧。
  1. 學習適應有困難、缺乏學習策略
  2. 學習遇到問題時,較不會發問。
T1、T6T13 T14T17
教師、教官未能瞭解聽障學生的學習特質與提供協助。

 

  1. 老師無法分辨聽障生是否聽懂。
  2. 教官因學生沒有回應,而誤認其不尊重老師。
  3. 對聽障學生的提問沒有耐心。
  4. 沒有提供協助抄筆記服務。
T10、T18T19T15
學業成就不理想
  1. 整體成績不佳。
  2. 學業成就低,例如,數學。
  3. 英文科成績表現差。
T1、T16T17

    (二)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整理教師所觀察到高中職聽障學生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類型及具體的描述,如表4-2,聽障學生在人際互動上的問題有(1)人際互動技巧差,例如,與人互動時經常是被動的,故而無法融入團體,或只與少數的同儕互動,經常一個人等,且在與同儕互動生困難時,不知如何因應;(2)面對人際互動中的挫折,以負面情緒因應,例如,生氣、自卑、退縮;(3)部份同儕未能予以接納,例如,會嘲笑聽障生戴助聽器,或者害怕和聽障生溝通;(4) 溝通管道受限,影響人際互動。教師指出聽障生即使已經加上肢體動作於其口語中,大家仍不理解他的說話內容,易生誤解。

    一般融合教育情境中,學生間的溝通以口語為主,當聽障生的口語不清晰時,勢必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然而並非每位聽障皆具備口語能力,Shaver, Newman, Huang, Yu 和Knokey (2011)指出普通班級中有14%的聽障生,和老師溝通時是使用手語或其他的手勢;本研究中教師們皆未提到與學生的溝通,含手語或其他方式,然而有教師指出聽障學生使用肢體動作,但大家仍不懂他的意思;聽障學生的口語清晰度不佳,善用身體動作、表情等,是他們的身心特質之一,教師和一般學生聽不懂他的話語時,也欠缺溝通技巧。

    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中,T6T16老師提到,聽障學生會與聽障朋友自成一個團體,這可能是聽障學生與同樣有著聽力損失的同儕,在心理上互相支持,也有可能是因為溝通管道是手語之故,以手語此一共通語言進行溝通。

  表4-2: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在學校中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類別

具體描述

教師代碼
人際互動技巧差
  1. 較少與同儕互動(在班上大概只與輔導股長或負責協助的某位同學互動)、無法融入同儕。
  2. 希望交到朋友,但仍屬被動,所以往往沒有幾個朋友。
  3. 喜歡和人互動,但會牛頭不對馬嘴。
  4. 別人聽不懂自己說的話時,就用「對」或不說了回應。
  5. 5.    下課時經常一個人(使用平板看影片或上網)。
T1、T2T5T6T7T6T10T12T13T14T15T16T18T19
面對人際互動中的挫折,以負面情緒因應
  1. 聽不懂對方說些什麼,會很生氣。
  2. 表達不被理解時易有負向情緒和非理性情緒處理,例如,自卑、退縮、信心不足。
  3. 認為別人對自己不友善、沒有安全感。
  4. 認為自己很需要被幫助,但嫌棄志工。
T5、T6T12T13 T14
部份同儕未能予以接納
  1. 同儕會以助聽器嘲笑他。
  2. 同儕害怕與聽障生溝通。
  3. 與聽障朋友自成團體。
T6、T10T16T18
溝通管道受限,影響人際互動
  1. 無法有效的溝通(含肢體表達、口語)。
  2. 與人溝通時易產生誤解。
T6、T7 T10T11T12

    (三)聽能輔具使用上的問題

    在聽能輔具的使用方面,T14教師反應他的學生擔心會被同學發現自己戴助聽器,T9T12二位教師指出他們所教學的聽障學生不喜歡戴聽能輔具,T14老師則指出聽障學生在助聽器的維護上有問題。

    聽能輔具是聽障學生克服聽力限制所使用的器具,包括個人用的助聽器和電子耳等,以及在教室中教師使用的FM調頻系統。本研究中,教師指出部份聽障學生不喜歡戴輔具及怕被發現輔具,此可能反應聽障學生未能完全接納自己聽力上的限制,及一般同儕未瞭解聽能輔具對同儕接收訊息的重要,使得學生不喜歡、怕被發現自己戴輔具。而不喜歡戴輔具和助聽聽器維護上有問題,則顯現出聽障學生的聽能輔具,可能不是最適配的助聽輔具,此在輔具的選配和維護上,顯示尚有成長的空間。除此外,教師們未反應FM調頻系統的使用狀態,此可能是完全沒有問題,也可能是使用得很少之故,有待進一步的瞭解。

    (四)其他

    高中職階段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除上述學習、人際關係和聽能輔具使用上的問題外,尚有教師(T3)提及聽障學生因伴隨其它身心障礙之故,致使時常請假而未到學校上課;及聽障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方向不確定(T16),而影響學習動機。

    國外Fellinger, Holzinger Pollard(2012)指出6-19歲聽障學生中有27%伴隨其他身心障礙,伴隨其他身心障礙的聽障學生其身心特質和需求不同於單為聽力損失的學生,其情緒行為問題高於聽力正常學生2倍。李芃娟(2012)亦指出國內對聽多障學生的關注與指導尚有努力的空間,聽多障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適應困難,皆須個別的瞭解與協助,而本研究中T3老師反應聽多障礙學生長期請假的現象,亦可能和學校的生活適應困難有關。

    二、高中職教師教學或輔導普通班級中聽覺障礙學生所須的協助

    高中職階段教師在教學或輔導聽障學生上所須的協助,依19位教師在開放式問卷中的填答情形,整理為溝通技能、教學策略、聽能輔具使用、其他(增進輔導、社交技巧相關知能)等四方面。

    (一)溝通技能方面

    部份教師指出須要增進教師與聽障生溝通的技能。以及教導聽障生與他人溝通的技能,包括聽障生與一般學生,及一般學生與聽障生的溝通。

        「老師不懂學生說些什麼,讓學生很生氣」(T10)

    「我與學生互動沒問題,但學生與其他非專業人員,我使不上力」(T11)

    相關文獻指出,聽障學生在普通教育班級中會遭遇到溝通困難(Antia, 2007; Most, 2006; 取自Antia, Jones, Reed, & Kreimeyer, 2009),本研究也呈現出相同的研究結果,此溝通困難包括了,一般老師、一般學生和聽障學生的溝通,及聽障學生和一般老師、一般學生的溝通,本研究也顯示出教師在此溝通技巧的指導上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是未來在進行相關知能研習時,可加強的重點。

    (二)教學策略方面

    整理19位教師在教導聽障生時須要的教學策略,包括有:

1、  如何與各科教師協同合作以進行課程教學的策略。

2、  制定聽障生各科的評分標準、評分方式的策略(T18)

3、  進行教學時如何掌握聽障生瞭解授課內容程度的策略。T2教師指出,她的策略是請學生「把老師說的話重新複述一遍」。

4、  上課時教師音量調整的策略。T4老師提出「學校已有麥克風,上課時的音量還需要特別加大嗎」。

5、  營造友善校園、班級宣導策略。例如,聽障生在班級中,對一般學生的宣導內容與方式(T6T8T13)

    在教學策略需求方面,教師常遇到的狀況是不確定班上的聽障學生是否聽懂上課的內容,老師的音量應如何調整等教學現場上的問題和協助,李芃娟(2012)在其「聽覺障礙」一書中,建議教師上課時配合使用FM調頻系統,留意學生聽能輔具的基本狀況,例如是否開機、是否有電,在學生已配戴助聽器情況下,教師不必刻意放大音量,及詢問學生學習的內容等策略,可幫助老師掌握聽障學生上課的情形。

    另外,在學習評量方面,對特殊需求學生強調多元評量與調整,對聽障學生也是如此,當學生無法以聽力進行評量時,可調整評量的方式,例如,英聽。

    (三)聽能輔具使用方面

    聽障學生在普通班級中,常用的聽能輔具是個人用的助聽器、人工電子耳,和為了提高班級中信噪比的FM調頻系統。教師在此方面所須的協助如下:

1、  FM調頻系統的申請和使用

    校園內對於FM調頻系統的申請和使用,教師似乎缺少相關的資訊,例如,評估聽障學生FM調評系統的需求,並向輔具中心或縣市特殊教育中心申請的作業流程。此外,教師配合使用調頻系統的相關作法,亦須協助建立。

    「FM調頻應由聽障生自行申請購買或由學校購置,以供任課教師使用?」(T1)

    「輔具評估申請的協助」(T6)

    「注意上課教師是否確實帶上FM調頻系統」(T15)

2、  個別式助聽輔具的使用和維護

教師對聽能輔具的認識尚不足,對於學生不戴助聽器的原因,是因為主要溝通的方式是

手語,或是因為會流汗而不戴助聽器等,尚未能做合適的瞭解和輔導,以尋求最佳的協助方式,或者尋找與學生最佳的溝通方式。例如:

    「如果學生不戴輔具(助聽器),需要鼓勵他們使用輔具嗎?如何說服家長和學生?」(T9)

    特別的是,沒有教師提出人工電子耳的相關問題與需求,教師可能將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皆視為助聽器。

    (四)其他

1、  輔導知能進修的需求:

    T19教師指出一般教師因未具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能,在指導聽障生時不知如何與其建立信任的師生關係;T14教師也反應須要輔導聽障生心理方面的知能,而部份教師在輔導知能方面有在職進修需求(T6T8T14T16)

2、  社交技巧課程進修的需求

T2教師認為教師須接受社交技巧課程的訓練;學校也應為聽障生開設社交技巧課程(T6

T8、T14T16)

3、  人力不足無法擔任聽障生課外補救教學。

    聽障學生成功的融合於普通班級中,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予以支持(Eriks-Brophy & Whittingham, 2013),本研究從教師的觀點,探討普通班級中聽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和教師所須的協助,也呼應此理念,聽障學生在學習上呈現問題,教師所須的協助上也呈現教學策略方面的需求,學生的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教師也反應出溝通技能指導方面的需求。Eriks-Brophy, Durieux-Smith, Olds, Fitzpatrick, Duquette,和 Whittingham (2012)透過研究指出兒童時期,便在傾聽和語言的方案中的聽力損失學生,在進入學校後持續的接受支持性的服務,則其可以有效的融合在普通學校和社區中;而這些學生的溝通能力、學業表現、自我概念和聽力正常同儕相比較,在平均值或平均值以上的水準。本研究對象人數僅19人,樣本數少是研究限制之一,但研究結果呈現出教師和聽障學生,在學業學習、人際互動、聽能輔具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和所須支持內涵,期能提供聽障學生融合於普通班級中,輔導方針擬定之參酌。

 

伍、研究結論

    綜整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中職普通班級中聽障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

    (一)學習上的問題:(1) 在上課情境中,接收教師授課內容有困難,會以大家所期待的「知道」或「點頭」做反應;(2) 缺乏學習策略與提問技巧;(3)教師、教官未能瞭解聽障學生的學習特質與提供協助;(4)學業成就不理想。

    (二)人際關係上的問題:(1)人際互動技巧差;(2)面對人際互動中的挫折,以負面情緒因應;(3)部份同儕未能予以接納;(4) 溝通管道受限,影響人際互動。

    (三) 聽能輔具使用上的問題:學生擔心會被同學發現自己戴助聽器、不喜歡戴聽能輔具,及在助聽器的維護上有問題。

    (四)其他:聽多障學生的教學和輔導。

二、高中職普通教師在教學與輔導聽障學生所須的協助。

    (一)教學策略方面的協助:與其他教師的協同合作、對聽障學生的多元評量、上課時掌握學生聽課的方法、班級宣導等。

    (二)溝通技能方面的協助:須要增進教師與聽障生溝通的技能。以及教導聽障生與他人溝通的技能,包括聽障生與一般學生,及一般學生與聽障生的溝通。

    (三) 聽能輔具使用上的協助:包括FM調頻系統的申請和使用,以及個別式助聽輔具的使用和維護。

    (四)其他:輔導知能、社交技能課程進修需求。

   

陸、參考文獻

李芃娟(2012)聽覺障礙。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教叢書第56輯,臺南市。

李芃娟、莊仲昕(201312月)。國小普通班級中聽力損失學生之國語文能力研究。2013

    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45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口頭論

    文發表主持人:莊妙芬教授。

李芃娟、廖欣怡 (2012)。台南市國民小學融合於普通班高年級聽障學生數學學業表現之研

    究。輯於展望十二年國教中的特殊教育(157-185),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印。(ISBN

    986848946-6)

林佳靜(2014)國中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及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市。

林翠涓、黃俊豪()(2002)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avid R. Shaffer)。臺北市:學富文

    化。(原著出版年:1999)

林寶貴、李如鵬和黃玉枝(2009)學齡階段數學能力測驗:指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

    小組。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委託專案研究報告(2009)高中職聽覺障礙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

    台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a)2013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

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E/stuA

    _city_All_spckind_E_20140320.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b)102學年度特殊學校各校教育階段特教班別學生數統計)

    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SPC_sch_cls_E

    /stuSPC_sch_cls_E_20140320.asp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曾景蘭(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Antia, S. D., Jones, P., Luckner, J., Kreimeyer, K. H., & Reed, S. (2011). Social outcomes of

    students who ar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77(4), 489-504.

Antia, S. D., Jones, P. B., Reed, S., & Kreimeyer, K. H. (2009). Academic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4 (3), 293-311.

Antia, S. D., Sabers, D., & Stinson, M. S. (2007).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questionnaire with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students in public school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2, 158–171.

Eriks-Brophy, A., Durieux-Smith, A., Olds, J., Fitzpatrick, E., Duquette, C., & Whittingham, J.

(2007).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orally educated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hearing loss into their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Volta Review, 107, 5-36.

Eriks-Brophy, A., Durieux-Smith, A., Olds, J., Fitzpatrick, E. M., Duquette, C., & Whittingham, J.

(2012). Communication, academic, and social skills of young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Volta

Review, 112, 5-35.

Eriks-Brophy, A., & Whittingham, J. (2013).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in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58, 63-97.

Fellinger, J., Holzinger, D., & Pollard, R. (2012). Mental health of deaf people. The Lancet,

    379(9820), 1037-1044.

Gallaudet Research Institute (2011). Regional and national summary report of data from the

    2009–2010 annual survey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 and youth. Washington, DC:

    GRI, Gallaudet University.

Karchmer, M., & Mitchell, R. E. (2003). Demographic and achie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af 

    and hard-of-hearing students. In M. Marschark & P. E. Spencer (Eds.), Oxford handbook of 

    deaf studi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p. 21–37).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Shaver, D., Newman, L., Huang, T., Yu, J., & Knokey, A. (2011). The secondary school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Facts from .NLTS2. NCSER 2011-3003.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516182)